
汉族的民族服装被称为汉服,这一术语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汉朝时期的服饰,二是汉民族在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的独特服装体系。
中国历史上经历了五次重要的民族服装融合阶段。在这些融合过程中,汉服经历了多次演变。然而,最后一次清朝统治下的服装融合,与之前几次不同,满族服饰的推广遇到了巨大阻力。这主要是因为满族服饰在内涵上与汉族传统文化存在巨大差异,对汉服文化体系造成了深远影响。尽管清朝女性服饰与之前汉服在款式上变化不大,但旗装特有的圆领口、有领子、大襟、五副纽扣、宽镶边等特点,都深深烙上了满族服饰的痕迹。
尽管如此,这些变化并未完全改变上衫(袄)下裙的传统汉服风格。因此,严格来说,清服并不能被视作汉族传统服装的一部分。
汉服的应用地域广泛,发展演变过程中不断融合创新。因此,汉族的传统服装并非单一指某个朝代的服饰,而是一个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产物。从历史进程来看,汉族的民族服装是在公元前二十世纪至公元十七世纪中叶(明未清初),即近四千年的历史中,在汉民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通过自然演化形成的独特服装和装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