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寸金莲,这一古老名词背后蕴含着丰富文化内涵。金莲的名称源自南朝齐东昏侯的潘妃故事,东昏侯用金箔剪成莲花铺地,让潘妃行走其上,形成“步步生莲花”的景象。但这里的“金莲”并非指脚,而是对这一景象的美称。
还有另一种说法,认为金莲得名于五代娘在莲花台上跳舞的故事。这里的金莲指的是舞台形状,同样不是指脚。学者们认为,小脚称为金莲,应从佛教文化中的莲花象征意义出发。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被视为清净高洁的象征。佛教传入中国后,莲花成为中国百姓心目中的美好、高洁、珍贵、吉祥的象征。因此,用莲花来称呼妇女的小脚是一种美称。此外,在佛教艺术中,菩萨多赤脚站在莲花上,这也可能是将莲花与女子小脚联系起来的原因。
为何要在“莲”前加“金”字?这源于中国传统的语言习惯。中国人常以“金”修饰贵重或美好的事物,如“金口”、“金睛”、“金銮殿”等。在缠足时代,以“金”修饰小脚,表示其珍贵。因此,“金莲”成为小脚的代名词。三寸金莲的“三寸”强调了其小巧,但实际上并非必须小到三寸。缠足起源于五代时期,延续至20世纪五十年代,期间度量衡不统一,所以“三寸”具体指哪个朝代的尺寸并不明确。缠足是民间行为,没有严格尺度,主要依据大小和是否能行走。
现代人有时将三寸左右的小脚称为“金莲”,四寸左右称为“银莲”,五寸左右称为“铁莲”,这种说法毫无根据,且滑稽。实际上,只要双足缠成尖形,四趾弯向足底,就一律称为金莲,至于大小则另当别论。这才是缠足民俗的本原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