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菩提本无树,意指菩提并非真有树形,而是觉道之谓。若认有树,则菩提便成有形之物,执著于形相,而有误入歧途之虞。
明镜亦非台,此言心如明镜,并非真有台。若认有台,则又有执著,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意在提醒,不应有所执著,否则难以达到真正的觉悟。
本来无一物,指世间本无实体,无固定形状。既无固定形状,亦无固定图相,如此,则万物皆空,心亦空。
何处惹尘埃,既然心无执著,无固定形状,尘埃也无从生起。此言“无所住”,即心无所住,无执著,如此则无尘埃之染。
这首偈颂旨在教导人们应无所住,生其心,即不应执著于世间一切事物,包括形相、图相等。这与禅宗的顿悟理念相符,强调一种出世的态度,认为世间万物皆空,心亦空。
领略到这层境界的人,即为开悟之人。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即能超越世间的诱惑,不受其干扰,一切从心而过,不留痕迹。
这种境界,非一般凡人所能理解,唯有通过修行,达到无执著的状态,方能真正领悟。
禅宗认为,只有达到这种无执著的状态,才能真正地觉悟,才能真正地领略到世间万物的空性。
这种无执著的状态,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只有真正开悟的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
在禅宗看来,这种无执著的状态,是真正的觉悟,是真正的开悟。只有达到这种境界,才能真正地领略到世间万物的空性,才能真正地超越世间的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