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体滑坡是指山体斜坡上某一部分岩土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结构面(带)产生剪切位移而整体地向斜坡下方移动的作用和现象。它又被称为“走山”、“垮山”、“地滑”、“土溜”等,是常见地质灾害之一。若山体滑坡时混入雨水或河水,则会演变成泥石流,造成更大破坏。山体滑坡多发区一般位于地壳运动活跃地区和人类工程活动频繁的地区,内外应力和人为作用可以使产生滑坡的基本条件发生变化,从而诱发滑坡。
为有效防治山体滑坡,需建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工程,包括建立专业人员与群测群防相结合的监测队伍,对重要地质灾害点建立专业队伍为主的监测网点,对其它地质灾害点则以群测群防为主,并与专业队伍指导和定期巡查相结合,通过专业监测系统、群测群防监测系统和信息系统进行监测。此外,还需建立山区地质灾害专家分析制度,确定预警信息的发布部门,规范预警信息的发布形式。
防灾救灾工作涉及监测、预警、处置、救灾等环节,各单位、各部门需各司其职,密切配合。联动机制的建立至关重要,这有助于提高应急响应效率,减少灾害损失。通过综合管理,可以更好地应对山体滑坡带来的挑战,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在山体滑坡防治过程中,定期巡查和专业监测是关键环节。专业队伍通过监测系统收集数据,及时发现潜在的滑坡风险。而群测群防则依靠当地居民的力量,他们对地形地貌更加熟悉,能够迅速报告异常情况。这两种方式相结合,可以形成有效的预警体系,为后续的预警信息发布和应急响应提供坚实基础。
预警信息的发布部门需明确,确保信息传递准确、及时。预警信息的形式也应规范,便于公众理解并采取相应措施。通过建立联动机制,各相关部门可以迅速响应,协同作战,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带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