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实利率理论认为,利率是由资本的供给和需求决定的。资本供给来自社会储蓄,储蓄量随利率上升而增加。资本需求则来源于社会投资,投资量随利率上升而减少。储蓄与投资相等时,决定利率的均衡水平。
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指出,在银行制度下,货币供给主要由货币当局控制,为外生变量。货币需求与利率呈负相关,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利率由货币供求均衡决定。
可贷资金利率理论综合了真实利率理论和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认为利率由可贷资金的供求决定。可贷资金需求包括投资和货币窖藏两部分,供给则来自储蓄和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均衡利率取决于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共同均衡。
可贷资金理论进一步细化了借贷资金的供求关系。借贷资金需求由投资流量和货币持有量构成;供给则由储蓄流量和货币供给量变动构成。均衡条件为:投资加货币需求变动等于储蓄加货币供给变动。
三种利率理论各有侧重,但都试图解释利率的形成和决定机制。真实利率理论强调储蓄和投资的关系;凯恩斯理论关注货币供给和需求;可贷资金理论则综合考虑了货币和实际因素的影响,试图提供一个更全面的视角。
可贷资金理论的公式为:DL=I+ΔMD,SL=S+ΔMS。其中,DL代表借贷资金需求,SL代表借贷资金供给,ΔMD表示货币需求变动,ΔMS表示货币供给变动。
真实利率理论、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和可贷资金利率理论虽然出发点不同,但在一定程度上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现代利率理论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