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使用电机浸漆烘箱时,需要注意多个细节,以确保浸漆过程的效率和效果。首先,工件的温度控制至关重要。如果温度过高,溶剂会迅速挥发,导致漆膜过早形成,影响漆的渗透效果,造成材料浪费。若温度过低,则预烘作用不足,漆的粘度过大,影响流动性与渗透性,同样影响浸漆效果。一般而言,工件温度在60至80度之间最为适宜。
其次,漆的粘度选择需要根据浸漆阶段的不同而调整。首次浸漆时,为了确保漆能尽量浸透到绕组内部,粘度应较低,通常在22至26秒(20度、4号粘度计)之间。而第二次浸漆时,重点在于形成良好的表面漆膜,因此粘度应调高,一般在30至38秒之间。由于漆的温度会影响粘度,因此测量粘度时需考虑温度因素,确保粘度数据准确。
浸漆时间的选择也很关键。首次浸漆应持续15至20分钟,以确保漆能够充分渗透到绕组内部。而第二次浸漆时间应缩短,控制在10至15分钟,避免过长时间导致漆膜损坏。每次浸漆后,应将定子绕组垂直放置,让余漆自然滴干30分钟,并用溶剂擦拭其他部位的余漆。只有确保漆完全浸透,不冒气泡后,才能进行烘干处理。
浸漆方法的选择也需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常见的浸漆方法包括浇浸、沉浸和真空压力浸。单台电机修理时,通常采用浇浸法;沉浸和真空压力浸适用于大规模生产。浇浸法的具体步骤包括:将预烘后的电机温度降至60至80度,竖直放置于漆盘上;使用无溶剂漆灌入空饮料塑料瓶,便于控制漆量;手拿装有绝缘漆的塑料瓶,倾斜瓶口使漆呈线状流入绕组上端部,使漆在绕组中渗透并回流至漆盘;20至30分钟后,将电机定子翻转,再从原下端部浇入漆液,直至渗透;停止滴漆30分钟后,用煤油布清除内膛及机座上的余漆,然后进行烘干。
对于需要二次浸漆的情况,应在烘干后将电机温度降至60至80度,再进行第二次浇浸,操作步骤与初次浇浸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