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红磨坊》中,当克里斯汀在房子里用打字机写作,房顶上落下一个人,随之而来的混乱场景,让人联想到波希米亚人。波希米亚,对很多人来说,依旧是个模糊的概念。然而,它对于现代时尚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极端、民族、另类、复古……这些风格是否可以归结为波希米亚?或许没有几个人能明确回答。
我从未真正理解波希米亚究竟是什么,但能看到越来越多的人披着毯子,这些毯子可能是精美的披肩,也可能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布块,既像桌布又像床单。在波希米亚风格流行之前,我想象中的波希米亚人,是那些流浪四方、衣不蔽体的牧人、强盗、土匪,或是贫困的艺术家和骗子。这种形象来自于梅里美的小说《卡门》中的嘉尔曼。
在艺术界或某些文化圈子里,波希米亚代表了一种反叛精神,一种流浪生活中的冥想态度。这说明,在面对贫困时,艺术家或伟人与土匪强盗骗子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的。尽管如此,波希米亚这个词仍然能激发人们的热情。它象征着自由,对挣扎在底层的人来说,自由意味着选择,要么选择贫困,要么选择自由。当波希米亚成为巴黎、米兰、纽约等时尚发布会的主题时,它从边缘转变为主流,边缘的反叛被现代生活所认同。
当权威设计师将波希米亚风格引入时尚界,时尚评论界开始鼓励人们模仿波希米亚风格,媒体也开始宣传“波希米亚起来”。尽管这似乎是一个不错的潮流,但波希米亚风格的真正含义却变得模糊。时尚品牌通过假珍珠项链传递优雅,波希米亚风格与贵族达成了某种协议。最终,谁会坚守波希米亚这片自由的天空?贵族还是平民?不管怎样,波希米亚服饰的流行实现了阶级平等。然而,当每个人都披着波希米亚披肩时,波希米亚风格就变成了一个标记,人们可能为了标记而购买,但未必相信。
波希米亚的伟大在于,它将平民生活搬上精英舞台,将底层文化纳入主流。波希米亚服饰的流行,实现了阶级的平等。然而,当人们为了赶上潮流而披上波希米亚披肩时,这种风格被模仿和复制,变得日常,波希米亚就只是一个标记。曾经的浪漫与自由,逐渐变得俗气。
我始终钦佩那些能够实现理想的人,他们决不妥协也决不伪善。然而,我们善于挥霍我们所发现的东西,使其日常化。当波希米亚风格变得日常,最后一句往往是:天堂不过如此,永远也到不了。当然,还会有“波波一族”或“丁克一族”继承这些风雅人士的理想,但当披着有餐桌布嫌疑的毯子的人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办公室、电影院、KTV、咖啡馆等地方时,我突然感到无路可走。因为,连最后一个想去流浪的地方都没有了。当撒哈拉变成旅游热点,三毛的心中会是何种感慨?流浪和浪漫,真的不是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