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参,一种重要的补气中药,具有大补元气、益智安神的功效。研究表明,人参能促进人体细胞发育,增加细胞次数,有助于延长寿命。人参适用于呼吸微弱、四肢厥冷、血压低等症状,可抗衰老,适用于久病体虚、心悸怔仲、气短、虚脱、心衰、神经衰弱等症。人参含有多种皂甙、挥发油、多糖类、维生素BI、B2、C等成分,对神经系统有良好的调节作用,具有强心作用,能降低血糖,增强造血机能,提高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免疫功能。人参还能促进蛋白质的合成,抑制高胆固醇血症的发生,对慢性病的康复有促进作用。炖服时,用量一般为3-9克,需用慢火煮沸1小时以上,保证疗效;吞服时,将人参干燥后研为细末,每次用量1-2克;酒浸时,将人参切碎,放入好米酒内浸泡1个月后饮用,每次2汤匙,每日2次。
黄芪,一种豆科植物黄芪的干燥根,具有补气升阳、益气固表、托毒生肌、利水退肿的功效。适用于自汗、盗汗、血痹、浮肿、痛疽不溃、内伤劳倦、脾虚泻泄、脱肛及一切气衰血虚之症。黄芪含有糖类、叶酸和多种氨基酸等成分,能兴奋中枢神经系统,提神抗疲劳,提高免疫功能,增强抗病能力。黄芪有抗癌作用,含有微量元素硒,硒是癌症的天敌。水煎时,每次用量为9-30克,但有高热、大渴、便秘等实热症者忌用。
西洋参,又称花旗参,主要产于美国和加拿大,具有补气养阴、清火生津的功效。适用于肺虚劳嗽、久嗽、喘咳、咯血、肺痿失音等症状。西洋参味甘、微苦,能润喉美声,适用于戏曲、歌唱演员。西洋参也是体育保健佳品,适用于激烈活动后疲劳乏力、口干而渴、大汗出者。使用时,可研为细末,每次服1-1.5克,温开水送下;亦可单独水煎,每剂1.5-3克;存放时要防腐、防虫蛀,可干燥后密封保存,或放于阴凉干燥处保存。
党参,为橘梗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党参的根,含有菊糖、生物碱、皂甙、维生素B1、B2等成分,能兴奋中枢神经,消除疲劳,增加红细胞和血色素,增强免疫力。党参性平、味甘,功能补中益气、生津养血,常用于气虚不足的倦怠乏力、气短心悸、食少便溏、气津两伤的口渴、气血两虚的萎黄、头晕等症状,以及病后体弱、营养不良。酒浸时,将党参切碎,浸于1斤米酒或白酒中1个月后服用,每次2-3汤匙,每日3次;水煎时,每次用量为9-15克,内服。
太子参,为石竹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异叶假繁缕的块根,又称孩儿参,内含果糖、淀粉、皂甙、多种氨基酸、维生素等,有强壮作用,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中医认为,其性平、味甘、微苦,功能补肺健脾、益气生津,可用于脾气虚弱的食少、倦怠、小儿清瘦、肺虚咳嗽、自汗心悸、津液不足的口渴及病后气阴两亏等症状。每次用量为9-30克,要防霉,宜放置干燥通风处或干燥后密封存放。
白术,为菊根多年生草本植物白术的根茎,以浙江出产的白术为最好,为健脾益气的主要药物。白术内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苍术醇和苍术酮,含有维生素A类物质,有保护肝脏、降低血糖、增强体力等作用,能促进胃肠液分泌,增强消化功能,有明显而持久的利尿作用及升高血细胞效应。中医认为,其性温、味甘、苦,功能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可用于脾气虚弱的食少便溏、倦怠少气、自汗、脾虚运化失司、水湿停留的痰饮、水肿、妊娠脾虚气弱、胎气不安、足肿等症状。用量为5-15克,凡阴虚内热、津液亏耗、舌苔光剥、唇燥口干者不宜使用。
甘草,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甘草的根及根茎,以质坚实而重、皮细而紧有柚沟、断面黄白色、粉多、味甜、嚼之纤维少者为佳。甘草内含甘草甜素、甘草素、异甘草素、甘草甙、异甘草甙等,动物实验证明甘草素具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和抗炎、抗变态反应作用,此外,尚具有镇咳、镇痛、抗惊厥作用。中医认为,其性平、味甘,功能补脾和中、缓急止痛、润肺止咳、解毒、调和诸药,适用于脾胃虚弱、脘腹疼痛、咳嗽、心悸、疮疡肿毒、中毒等症状。用量为1.5-9克,不宜与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