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岭南饮食文化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自独特的地理气候环境,并吸收了中外饮食文化的营养,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而逐渐形成。
火的应用开启了人类饮食文化的历程。岭南饮食文化的起源虽晚于中原,但同样进入了火烹时代。在没有外来影响的漫长时期,岭南饮食文化逐步形成;至秦汉时期,岭南开始接受中原文化的影响,进入交融期;唐宋时期,岭南饮食文化开始显现出与北方不同的特色,成为成型期;明清至,岭南饮食文化因经济的发展和西方饮食文化的渗透而达到全盛。
岭南饮食文化的发展也离不开历史上的外籍人士的关注。如唐代的刘恂在《岭表录异》中记录了岭南饮食习惯,贬官岭南的韩愈、苏东坡的诗文中也有记载。清代的屈大均、范端昂、张渠、翁辉东等人的著作也丰富了岭南饮食文化的资料。
岭南地处五岭之南,面向南海,拥有丰富的自然条件,包括大山峻岭、3368公里的海岸线以及珠江、韩江三角洲的水网地带。岭南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有利于农业和养殖业的发展。岭南的农业以水稻为主,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岭南粮食生产发展迅速,甚至实现了一年三熟。
岭南的农业技术也不断进步。中原移民带来了北方的农业耕作技术,特别是南宋时期从江浙一带南迁的移民不仅参与了珠江、韩江出海口的围海造田,还带来了水田耕作技术。岭南人以大米为主食,大米制作的点心和副食也与北方不同。
岭南自古以来便是多元经济,百姓除了以农为本,还重视经济作物。山前屋后种植的果树如荔枝、龙眼、香蕉、椰子、甘蔗、柚子、柑桔等,不仅丰富了岭南人的餐桌,还成为岭南饮食文化的独特内容。
岭南产甘蔗,甘蔗既是水果,也是制糖业的原料。东汉时期已有制糖的手工业,岭南的制糖流程丰富多样,为“北咸南甜”的饮食风格奠定了基础。
岭南沿海地区的捕捞业历史悠久,从旧石器时代就开始了。岭南人不仅利用江河、湖泊养殖水产,还懂得充分利用稻田养鱼。近代的果基鱼塘、桑基鱼塘等养殖模式,体现了岭南人精明的利用时间与空间的智慧。
总之,岭南饮食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丰富的物产和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是岭南人智慧与辛劳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