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凯恩斯的理论框架内,资本主义经济的有效需求不足现象主要源于社会总需求,尤其是消费与投资的不足。社会总需求的构成要素包括消费和投资,当这两者无法达到平衡时,即出现有效需求不足。
凯恩斯用三个基本规律来解释这种现象: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以及流动性偏好理论。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指出,随着收入的增加,用于增加消费的比例实际上会逐渐减少。这反映了一种人类天性,即收入增加后,用于满足基本需求的部分所占比例会下降。这一规律导致了消费不足的问题。
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则探讨了投资的预期利润率随时间递减的现象。资本边际效率是指使得预期收益现值之和等于资本品价格的贴现率。它反映了厂商增加投资时的预期利润率。随着投资的不断增长,资本品的价格上升,导致成本增加,从而使投资的预期利润率下降。此外,市场中产品数量的增加也会使得其市场价格下降,进一步降低预期利润率。
流动性偏好理论关注的是人们对于持有货币的偏好。在凯恩斯看来,当预期未来的收入或财富不确定性增加时,人们更倾向于持有流动性较强的货币,而不是投资。这种对流动性的偏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投资需求。
因此,当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导致消费不足,而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使得投资不足时,两者共同作用下,社会总需求无法达到与总供给相匹配的水平,从而导致了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