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喝酒厉害的人通常有一个特点:他们喝酒时脸色会逐渐变白,直到某个点突然无法继续,陷入醉酒状态。这是因为这类人体内缺乏高活性的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主要依靠肝脏中的P450酶系来缓慢氧化酒精(P450是一组特异性较低的氧化酶)。他们给人以酒量大的印象,主要是因为他们通过体液来稀释酒精,体型越大,这种效果越明显。通常情况下,酒精浓度超过0.1%时,他们会开始感到醉意,对于大多数南方人来说,这个量大约是半斤白酒,而北方人由于体型较大,可以承受的量在8两到一斤白酒之间。不过,对于那些喝酒脸色越来越白的人来说,最好不要超过半斤,否则可能会有急性酒精中毒的风险。
如果一个人同时拥有高活性的乙醇脱氢酶和高活性的乙醛脱氢酶,那么他或她就是所谓的“酒篓子”。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是“酒篓子”呢?一个明显的迹象是大量出汗。因为这两种酶活性高,酒精能迅速被转化为乙酸并进入三羧酸循环产生热量,因此会大量出汗。遇到这样的人,你只能自认倒霉,因为即使是正常人,也很难斗得过他们。幸运的是,这样的人并不多见,大约占人口的10万分之一。
有一点需要注意,喝酒脸色红润的人实际上不太可能损伤肝脏,而喝酒脸色苍白的人则特别容易受到伤害。红脸的人通常不太会被劝酒,因此饮酒量相对较少,酒后容易感到困倦,休息15至30分钟后又能恢复精力。而白脸的人往往不清楚自己的极限,在高度兴奋中过量饮酒,导致醉酒。他们体内的酒精由于缺乏高活性的酶而积累,从而导致肝脏损伤。酒精性肝损伤通常只发生在这类人身上。红脸的人可以连续多餐饮酒,即使喝吐了也能继续喝,而白脸的人则需要更长时间的休息,因为酒精的代谢需要一两天的时间。
有趣的是,根据相关研究,江浙两省的居民(古代吴国和越国的后代)似乎是红脸基因的起源地,这意味着这些人大多数携带有高活性的乙醇脱氢酶。而北方汉族人则大多是白脸型。如果你是北方出生但却是红脸型,那么这个现象的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因为红脸基因是显性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