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长沙花鼓戏:源自湖南的民间艺术,以长沙官话为演出语言,至今已有一百六十多年的历史。这种戏剧起源于农村的劳动山歌和民间小调,受到地方花鼓(如打花鼓、地花鼓—花鼓灯)的显著影响。长沙花鼓戏的角色最初以“两小”(小丑、小旦)为主,后来发展成“三小”(两小加小生),而“三小”角色至今仍被视为该剧种的重要特色。
2. 湘西民俗风情:在湘西的宴会上,尊重长辈是首要礼节。鸡头会被敬献给最年长的客人,而鸡腿则赠予虽然年轻但不常来访的远客。吃鱼时,主人通常会将整条鱼献给客人。某些地区还流行敬献“牛角酒”、“梳子肉”等,客人如接受则主人会非常高兴。若客人酒量有限或不喜欢肥肉,可向主人说明,主人通常不会勉强。但若客人不吃饱喝足,则可能被视为不尊重主人。
3. 土家族民俗吊脚楼:土家族习惯聚居,并喜爱建造吊脚木楼。他们的房屋通常成群分布,一村一寨,很少有单独的家庭。土家族的房屋多为木结构,配备小青瓦、花格窗户、悬空的屋檐、木制栏杆和走马转角等特色设计。一般家庭都有小庭院,院前有篱笆,院后有竹林,以青石板铺路,木板装屋,松明照明,过着简朴宁静的田园生活。
4. 常德民俗玩龙舞狮: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桃花源的居民都会举行龙舞、狮舞和亭子灯会等活动。龙灯种类繁多,包括老龙、幼龙、鳌龙、草把龙、母龙、长龙和板龙等,其中老龙、幼龙、鳌龙是根据龙头形状来区分的。草把龙由稻草制成,多供儿童玩耍。若舞龙队伍全由女性组成,则称为母龙。长龙是最盛行的类型,通常用竹丝制作龙身,彩布连接头尾,内部装有灯具,下方用长木柄支撑,翻滚舞动。
5. 邵阳民俗贺郎哭嫁歌:城步苗族自治县及其苗族侗族村寨,有着唱山歌的传统娱乐方式。无论农忙或农闲,山林田野间都回荡着山歌的旋律。苗族山歌如同清泉般甜美,美酒般醇厚,山花般绚烂。每逢婚礼、节日或歌郎来访,男女老少会聚在一起,歌手们会进行长时间的山歌对唱或联唱,一唱往往就是数小时,甚至整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