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佛家所讲的“五蕴”中的受、想、行、识,在心理学中是否有相通的概念可以解释呢?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4-12-11 06:52:28
文档

佛家所讲的“五蕴”中的受、想、行、识,在心理学中是否有相通的概念可以解释呢?

“想”在心理学中对应的是思想。思想可以进一步分为意志和决定、意识等多种类型。例如,意识可以分为视觉机制、听觉机制、嗅觉机制、触觉机制等,这些机制与具体的感官体验相关。此外,还有未来的想、过去的想、定中的想、独散意识(神经不正常)和独头意识(无缘故的想)等。“行”在心理学中对应的是行为。行为可以分为身体的行为、语言的行为和意识的行为。其中,身体的行为和语言的行为都是意识的行为之表达实现。行为的种类繁多,如吃饭、走路、说话等。“识”在心理学中对应的是识别机制,它包括视觉识别机制、听觉识别机制、嗅觉识别机制、触觉识别机制等。此外,还有意识产生的机制和意识的来源(末那识),以及一切机制产生的根源(阿赖耶识)。
推荐度:
导读“想”在心理学中对应的是思想。思想可以进一步分为意志和决定、意识等多种类型。例如,意识可以分为视觉机制、听觉机制、嗅觉机制、触觉机制等,这些机制与具体的感官体验相关。此外,还有未来的想、过去的想、定中的想、独散意识(神经不正常)和独头意识(无缘故的想)等。“行”在心理学中对应的是行为。行为可以分为身体的行为、语言的行为和意识的行为。其中,身体的行为和语言的行为都是意识的行为之表达实现。行为的种类繁多,如吃饭、走路、说话等。“识”在心理学中对应的是识别机制,它包括视觉识别机制、听觉识别机制、嗅觉识别机制、触觉识别机制等。此外,还有意识产生的机制和意识的来源(末那识),以及一切机制产生的根源(阿赖耶识)。


在心理学中,佛家所说的“五蕴”中的“受、想、行、识”确实能找到相应的概念进行解释。“受”在心理学中对应的是感受,它可以分为五种:快乐的感受、喜,苦的感受、忧愁的感受、舍(不苦不乐)。这些感受并非所有生命体都能体验到,例如植物就没有明显的感受。

“想”在心理学中对应的是思想。思想可以进一步分为意志和决定、意识等多种类型。例如,意识可以分为视觉机制、听觉机制、嗅觉机制、触觉机制等,这些机制与具体的感官体验相关。此外,还有未来的想、过去的想、定中的想、独散意识(神经不正常)和独头意识(无缘故的想)等。

“行”在心理学中对应的是行为。行为可以分为身体的行为、语言的行为和意识的行为。其中,身体的行为和语言的行为都是意识的行为之表达实现。行为的种类繁多,如吃饭、走路、说话等。

“识”在心理学中对应的是识别机制,它包括视觉识别机制、听觉识别机制、嗅觉识别机制、触觉识别机制等。此外,还有意识产生的机制和意识的来源(末那识),以及一切机制产生的根源(阿赖耶识)。

加上“色”(物质性的),就是“五蕴”。详细的解说就是大乘百法明门论,共分一百多种法(有质碍性的存在)。心理反应是五十一种加上八种心法,总共是五十九种。

学习唯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心灵与物质世界的关系,提高我们的心理素质。

文档

佛家所讲的“五蕴”中的受、想、行、识,在心理学中是否有相通的概念可以解释呢?

“想”在心理学中对应的是思想。思想可以进一步分为意志和决定、意识等多种类型。例如,意识可以分为视觉机制、听觉机制、嗅觉机制、触觉机制等,这些机制与具体的感官体验相关。此外,还有未来的想、过去的想、定中的想、独散意识(神经不正常)和独头意识(无缘故的想)等。“行”在心理学中对应的是行为。行为可以分为身体的行为、语言的行为和意识的行为。其中,身体的行为和语言的行为都是意识的行为之表达实现。行为的种类繁多,如吃饭、走路、说话等。“识”在心理学中对应的是识别机制,它包括视觉识别机制、听觉识别机制、嗅觉识别机制、触觉识别机制等。此外,还有意识产生的机制和意识的来源(末那识),以及一切机制产生的根源(阿赖耶识)。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