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督学进行课堂督导类似于抽样调查或个案研究,通过观察一个或几个班级,一节课或几节课的情况,来了解和分析一个学校的整体办学状况。督学在进行课堂督导时,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确保督导的目的明确,方式灵活多样。同时,督学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深入理解相关法律法规,这样才能保证督导工作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督学在课堂督导中扮演着独特的角色。不同于任课教师或教研员,教师听课更多关注教学效果,旨在学习、交流、观摩,侧重于专业的评价;教研员则从专业角度出发,了解学校教学工作,对教师课堂教学进行评价和指导。而督学的“观课”更多是全方位的,不仅关注课堂教学活动,还要深入观察教学之外的内容,例如办学思想、教育理念、政策法规的贯彻情况,以及规范规定的执行效果。
在进行课堂督导前,督学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首先,根据督导的目的和任务,熟读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后续的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了解学校的办学理念、教学改革的方向、教师的整体状况、校本研究的重点等信息,为督导提供全面的背景知识。再者,全面了解所听学科的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为深入观察课堂教学提供理论依据。此外,了解授课教师的基本情况、业务能力以及听课班级、学生的基本情况,有助于精准定位观察点,选择合适的观察工具和方法。通过这些准备工作,督学能够更加高效、准确地完成课堂督导任务。
总之,督学在课堂督导过程中,要时刻牢记自己的职责和角色,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全面、深入地了解和分析学校的办学状况,为学校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