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火在中医中被称为“火热内生”,是人体新陈代谢过于旺盛、产热过多所导致的疾病。绝对过多指的是人体新陈代谢旺盛,产热量超过正常的散热能力;相对过多则是因为散热能力下降,导致产热过剩。
“实火”主要表现为发热,发热可以是全身性的,也可以是局部性的。全身发热通常表现为体温升高,如甲状腺机能亢进;局部发热则表现为胃脘部烧灼感、心窝部烘热感、头面部烘热感、尿道热烫感、肛门灼热感等。此外,还有面红目赤、心悸心烦、口渴、喜冷饮、大便秘结、小便黄赤、多食易饥、脾气暴躁、消瘦等症状。
“虚火”则是由于体内血、津液、元阴等物质亏损,导致产热散热失衡而引发的疾病。主要症状包括自觉发热,体温轻微升高,午后或夜间发热,劳累后症状加重,手足心发烫、心烦失眠、口干目涩、咽干咽痛、骨蒸潮热、两颧潮红等。在治疗上,需要采用补养阴液的方法,使体内损耗的阴液得到恢复。
过度劳累、久病耗损、大量失血、饮食失宜等情况下,都会导致体内液态物质过度消耗而得不到及时补充,从而引发“虚火”。此外,体内液态物质在“实火”和外来的六淫邪气中的“火邪”煎熬下也会大量减少,从而出现“虚火”症状。这种情况多见于感染发热性疾病后期,患者会出现低热不退,午后和夜间发热,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等症状。
我曾治疗过一个12岁的小女孩。她感冒发烧后,家长自行给她服用了发汗药和抗生素,服药后体温恢复正常,但第二天下午又发热。家长继续给她服用了发汗药和抗生素,热度渐渐退下去,但第三天下午热度又升高。家长带她来看我,测量体温37.2℃,面色不红,精神状况良好。根据症状,我诊断为“虚热”,病因是过度发汗导致体内津液受损。给予处方:玄参6克,生玉竹6克,天冬6克,淡竹叶3克,银花3克,鸭跖草6克,白薇6克,焦山楂6克,生甘草3克,牛蒡子6克。共服用了3帖,小女孩热退病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