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夕节是一个充满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又称为“乞巧节”。相传,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相会之时。这一天,凡间的妇女会向织女乞求智慧和巧艺,也期望得到美满姻缘。因此,七夕节也被称作“女儿节”。
在七夕节这一天,人们会吃巧食,这是一种富有地方特色的美食。巧食的内容多种多样,包括各种面点和瓜果,各地风俗不尽相同。这些巧食会被陈列在庭院中的几案上,仿佛是请天上的织女来品尝。大家一边观赏夜空,一边享用巧食,相信这样会使人变得灵巧。
在广州,姑娘们会预先准备用彩纸、通草、线绳等材料编织的小玩艺,还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中用水浸泡,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这种仪式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而在福建,人们会在七夕节时让织女品尝茶、酒、新鲜水果和五子等供品,以求她保佑来年瓜果丰收。
山东地区则会在七夕节陈列瓜果乞巧,如果在瓜果上发现喜蛛结网,就意味着乞得了巧。而在鄄城、曹县、平原等地,人们会包水饺,将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入其中。乞巧活动结束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
浙江各地在七夕节用面粉制各种小型物状,用油煎炸后称为“巧果”。而金华一带的人们会在这一天杀一只鸡,象征牛郎织女相会时若无公鸡报晓,他们便能永远不分开。
七夕节乞巧的应节食品中,最出名的就是巧果。巧果的制作方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擀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最后折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黄即成。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
除此之外,乞巧时用的瓜果也有多种变化。有的被雕成奇花异鸟,有的则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这些花果被称为“花瓜”,增添了不少节日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