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岁,源于道教神明,后被用于推断人的运势。古书有记载:“岁摄兵权,人生死。”“逢太岁之年,无喜必有祸。”“反吟伏吟,涕泣零零。”这些描述体现了人们对太岁的敬畏。
流年太岁,是指一年中的太岁,共有60位,由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组合而成。每位太岁都有名字,每年轮流值年,故又称“值年使者”。流年太岁是管理人间吉凶祸福的岁君。古书云:“太岁如君,为众神之首,众煞之主,有如君临天下,不可冒犯。”
2002年壬午马年的四个生肖犯太岁:马人犯刑,鼠人犯冲,兔人犯破,牛人犯害。其中,“刑”表示抵触相刑,“冲”表示交战相,“破”表示损坏,“害”表示不和。这些生肖在流年太岁影响下,容易遭遇官非、仕途受阻、投资失利、情绪波动、人事不和及感情离合,严重者还可能有意外血光之灾。
此外,壬午年的太岁名为路明。若有人名字或姓氏与此相同,则需注意避免触犯太岁名讳。化解太岁之凶力的方法包括拜太岁作福、求取化太岁灵符以保护自身平安。
“在太岁头上动土”是中国的一句老话,表明了人们对这一禁忌的敬畏。历史上,有人因在太岁头上掘坑而遭遇不幸。《酉阳杂俎》记载:王丰因在太岁头上掘坑而遭遇肉块长生不息之灾。《广异记》中,晃良贞因不怕鬼怪而挖出肉块,肉块被扔到路上后,夜间有神人慰问。
在中国民间,“太岁”被视为一种神秘力量,能够支配和影响人们命运。实际上,“太岁”是古代人假设的一种天体。在《山海经》、《本草纲目》等古籍中有详细记载,称其为“肉芫”、“视肉”、“土肉”、“聚肉”、“封”等。《山海经》记载“肉芫”为“聚肉有眼而无胃,与彼马勒颇相仿佛,奇在不尽,食人薄味。”郭璞注释《山海经》时,称“视肉”为“聚肉形,如牛肝,有两目。食之无尽,寻复更生如故。”
唐代《北堂书抄》中也有“土肉”的记载:“土肉,正黑,大如小儿,臂长五寸,中有腹,无口目,有三十足,大如钗股,浚克食。”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将“肉芫”收入“菜”部“芫”类,称其为“本经上品”,并描述其形态与药效。
据吉林大学微生物专家解释,“太岁”是介于原生物与真菌之间的粘细菌,生活于土壤中,生命力极强。《本草纲目》等古籍记载的“肉芫”与现代发现的“太岁”有所不同。山东大学生物专家卢浩泉教授称,被百姓说成“太岁”的东西,很可能是一个由粘菌、真菌、细菌等组成的菌类混合体。
希望以上信息能够帮助您了解太岁及其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