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林徽因的设计理念
林徽因,尽管身体抱恙,依然坚持参与国徽的设计工作。她的设计理念融合了传统与现代,意图展现新中国的面貌。她所带领的清华大学团队提交的第一个设计草案,以玉石为基底,嵌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围绕金星和齿轮,以金色丰收包围,底部红色丝带点缀,背景是中国红。这一设计草案体现了汉代艺术的精髓,庄严而富有历史感。
二、美术学院的设计方案
与此同时,美术学院的团队也提交了他们的设计方案。他们的设计以天安门为主景,周围环绕着红色齿轮和金色丰收。齿轮上的金色五边形中心被一条红丝带环绕,底部书写“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设计同样富有象征意义,展现了工农联盟的坚实基础。
三、两份设计的竞争与合并
尽管两份设计方案最初都未获选,但这次被视为一次的设计竞赛,而非简单的“输赢”较量。所有设计师都保持着创作的热情和对完美设计的追求。在1950年6月,国徽审查小组最终选择了以林徽因和梁思成为首的清华大学团队的设计理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细化和完善。
四、国徽的最终确定
1950年6月20日,经过多次讨论和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正式确定。国徽进行了细致的调整,如麦穗的排列、城墙的形状等,最终成为今天我们所熟知的模样。这一国徽设计不仅是林徽因和梁思成等人智慧的结晶,更是集体智慧的体现,它庄严而艺术,简洁而又充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