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绵里藏针这个成语,形象地描绘了一种现象:外在看似柔软,实则内含锋芒。它比喻那些外表和善,内心却藏着尖锐的利器,准备在不备之时给予打击的人。这种人常常在他人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展现出他们隐藏的狠辣。绵里藏针也用来形容事物表面看似温和,实则内在坚定有力,不易被动摇。
成语的出处可以追溯到元朝,当时文学家石君宝在《曲江柳》一文中写道:“笑里刀剐皮割肉,绵里针剔髓挑筋。”这里的“绵里针”就是形容那种看似柔弱,实则锋利无比的针。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含义,用来形容那些表面上和蔼可亲,实际上心机深沉的人。
在运用这个成语时,可以举例说明其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比如明朝万时华在《诗经偶笺》中写道:“读者须于意中探取其痛心刻骨之情,又于言下领会其绵里藏针之妙。”这里用“绵里藏针”来形容诗中的深意。
成语“绵里藏针”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是多样的。比如在《醒世姻缘传》中,描述了一个人在表面上看似和善,实际上内心却暗藏锋芒。而在《曾文正公家调》中,则用它来形容书法中的刚柔并济之美。
总的来说,“绵里藏针”这个成语,通过形象的比喻,揭示了人性中的一种复杂面貌,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