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灯笼草,载于《陆川本草》,别称打头泡、泡泡草等。
2. 来源为茄科植物灯笼草的全株。
3. 灯笼草为一年生草本,高30至90厘米,茎直立或披散,具短毛和细棱。
4. 叶互生或2片聚生,卵圆形至矩圆形,长3.5至10厘米,宽2至5厘米,先端短尖,基部心形或斜偏,边缘有浅波状疏锯齿,上面绿色,下面浅绿色,两面脉上短茸毛,下方较密,叶柄长7至25毫米,亦被短茸毛。
5. 花单生于叶腋,花梗长4至5毫米,具短茸毛,花萼绿色,钟状,5浅裂,径3至4毫米,表面有5棱,具短茸毛,花冠黄色,短筒状,长约5毫米,5浅裂,裂片圆形,喉部内面带紫色,雄蕊5,花丝黄色,药蓝紫色,雌蕊1,子房上位,2室,花柱浅黄色,柱头绿色,圆形。
6. 浆果圆形,直径约1厘米,黄色,宿萼在结果时膨胀成灯笼状,包围在浆果外面,但与果分离,花期6至7月,果期9至10月。
7. 生于田间、路旁、村边,分布于我国南北各地。
8. 夏、秋两季采收。
9. 化学成分包括根中的有机酸、氨基酸、黄酮甙、酚类及糖类,叶中绿原酸,果实富含胡萝卜素及多种营养成分。
10. 性味甘淡微寒或苦寒微甘。
11. 功用主治清热、行气、止痛、消肿,用于治疗感冒、痄腮、喉痛、咳嗽、腹胀、疝气、天疱疮等。
12.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至5钱;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13. 提醒:灯笼草信息来源于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