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第一学历歧视普遍存在于招聘过程中,它主要是企业用来区分应聘者的一种方式。通常情况下,企业会通过观察应聘者本科阶段的学历来进行判断,比如是否毕业于985、211高校或其他类型的院校。
2. 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应聘者高中时期的努力程度以及他们最高学历的重要性。然而,高学历并不总是能完全代表个人能力。
3. 在求职时,来自重点大学的毕业生通常具有更大的竞争优势。例如,相较于普通一本院校的毕业生,他们更容易在就业市场中脱颖而出,超越大部分求职者。
4. 然而,对于普通二本、三本或专科院校的毕业生而言,他们在求职时往往不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企业更倾向于招聘更高学历的员工,即使他们的薪资成本相同。
5. 当无法改变第一学历时,求职者有两种策略可选。一是提升自己的最高学历,比如,即使本科毕业于普通二本院校,但通过考研进入清华、北大等名校,并继续深造至博士,此时最高学历的提升可能会淡化对第一学历的关注。
6. 另一种策略是接受现实,认识到短期内难以改变企业对第一学历的偏好。企业在招聘时有自由选择权,尤其是私企,更可能根据自身偏好决定招聘对象。
7. 社会对招聘要求的放宽,如不再明确要求211、985院校毕业生,已被视为一大进步。不同层次院校的毕业生往往吸引不同类型的企业,如985、211院校毕业生可能吸引更多世界500强企业,而普通一本院校毕业生可能更多获得国企、央企或地方大企业的青睐。
8. 对于专科层次的毕业生,招聘机会可能更少。尽管现代社会提倡学历平等,但在实际招聘过程中,学校层次往往仍会影响求职者的机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