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漠气候,亦称荒漠或干旱气候,分为热带沙漠、亚热带和温带沙漠三种类型,是性气候的极端形式。沙漠气候的特征在地质历史演变中形成,并对人类活动产生重要影响。
热带沙漠气候主要分布于南北回归线内陆地区及西岸,以非洲北部的撒哈拉沙漠地区最为广大。这类气候特征为降水量少而变率大,气温高、温差大,蒸发强、相对湿度小。例如,北非撒哈拉沙漠中的亚斯文曾连续多年无雨,而南美智利北部沙漠的阿里卡连续十七年降水量仅0.51厘米。热带沙漠的降雨多为暴发性的阵雨,容易引起水土流失。白天气温上升极快,北非曾记录高达58℃,夏季月均温常在30℃~35℃之间。夜间气温下降也快,最低温度常在7℃~12℃之间,也有出现薄霜的日子。年温差一般在10℃~20℃左右,日温差在15℃~30℃之间。
温带沙漠气候分布于温带腹地沙漠地区,表现为极端干旱,降雨稀少,年平均降水量200-300mm,有的地方甚至多年无雨。夏季炎热,白昼最高气温可达50℃或以上;冬季寒冷,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气温年较差较大,日较差也较大。云量少,相对日照长,太阳辐射强。自然景观多为荒漠,自然植物只有少量的沙生植物。中亚和中国塔里木盆地属典型的温带沙漠气候。
沙漠气候对环境的影响显著。全球和中国的气候变化对中国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部门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对农牧业生产、水资源供需、森林和草地生态系统、沿海地带等的影响较为显著,而且这些影响以负面为主,某些影响甚至是不可逆的。例如,中国六大江河的实测径流量下降,北方部分河流发生断流,下降幅度最大的是海河流域。局部地区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特别是1990年以来更为严重。观测还表明,中国东部物候期提前,亚热带、温带北界北移。20世纪60年代以来,祁连山地森林面积减少16.5%、林带上升400m,覆盖度减少10%。四川草原产量和质量有所下降。东北、青海和西南湿地面积减少,功能衰退。气候变化也导致了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局部干旱高温危害加重,春季霜冻的危害加大。内蒙古草原区春旱加剧,生产力下降。中国海岸带极易受到气候变化和海平面上升的影响。风暴潮、洪水、强降雨等极端天气事件和干旱等气候事件是沿海地区致灾的主要原因。
综上所述,沙漠气候的特点是干燥,温度变化剧烈,对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活动产生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