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武术的起源能够追溯到我国远古的狩猎活动以及战争实践。在远古时期,人们在狩猎过程中掌握了基本的攻击与防御技巧,例如劈、砍、刺等,这些技巧构成了武术技术的基础。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原始技能逐渐演变成了武术。在氏族公社时代,部落间的战争频繁发生,战斗经验得到了积累和总结,有效的战斗技巧被模仿、传授和练习,从而推动了武术的形成。
进入近代,武术适应了社会变革,成为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时期,众多武术组织如拳社、武士会相继成立,1928年国术馆的建立标志着武术在组织上的发展。到了1936年,中国武术队参加了柏林奥运会表演,展现了中国武术的魅力。
新中国成立后,武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1956年,中国武术协会成立,武术活动广泛开展,为武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武术蕴含着深厚的文化特性:其哲理基于阴阳变化的辩证法,这在各种拳种和流派的理论中都有所体现;技击性反映了其起源于冷兵器时代,并在军事中扮演过重要角色;健身性则体现在现代社会人们通过武术锻炼来实现身心健康。
武术的发展历程揭示了其包含的技击与套路两种形式。作为身体运动,武术基于中医学的阴阳五行和脏象学说,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练功理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