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句话指的是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的游历精神,他每游一处都会就破壁枯树,燃松拾穗,边游边记。他的两次雁荡之游,共写了七千字的日记,对雁荡诸景的描绘栩栩如生。徐霞客不畏艰险,攀登百岗尖,探寻天聪洞,甚至在悬崖峭壁上垂藤而下,展现了他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沈括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卓越的科学家、学者,他对雁荡山的赞美概括,展现了其深厚的学术底蕴。他在观察游览雁荡的同时,仔细研究了雁荡山的特殊地貌,提出了水流侵蚀作用的主张,这一科学论断为我国地质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张大千年轻时期与齐白石齐名,他于一九三七年春天来游雁荡山,绘制了《大龙湫图》和《西石粱瀑布图》。这两幅画构图严谨,用笔精到,色彩清丽,展现了张大千中年时期的艺术造诣。
黄宾虹喜作雨雾中的山,他在初夏游雁荡山时,冒雨翻过了谢公岭,淋得象“落汤鸡”,但他说:“看到了雁荡的奇峰怪石,做个落汤鸡有何不可。”他的雁荡山作品强调内在气质,通过绘画技巧传达“自然之性”、“内涵之神”。他的作品有《灵岩图》、《仰天窝图》、《西石梁图》等。
潘天寿是当代国画大师,他以雁荡山为题材的作品有《小龙湫一角》、《雁荡山花》、《大龙湫图》等,都是笔力雄健风格独特的艺术珍品。他特别喜爱雁山,从中得到灵感,开拓了绘画的题材,形成了鲜明独特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