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贫血在一定容积的循环血液内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量以及红细胞压积均低于正常标准者称为贫血。血红蛋白是衡量贫血的重要指标,成年男性低于120g/L(12.0g/dl),成年女性低于110g/L(11.0/dl),通常可认为贫血。贫血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但并非独立疾病,可能是一种基础或复杂疾病的重要临床表现。一旦发现贫血,必须查明其发生原因。
贫血症状的有无或轻重,取决于贫血的程度、发生速度、循环血量的变化、病人的年龄及心血管系统的代偿能力等。如果贫血发生缓慢,身体能逐渐适应,即使贫血较重,也能维持生理功能;反之,如短期内发生贫血,即使贫血程度不重,也可出现明显症状。年老体弱或心、肺功能减退者,症状较为明显。
贫血的一般症状包括软弱无力、疲乏、困倦;皮肤、粘膜苍白,包括睑结合膜、手掌大小鱼际及甲床的颜色;心血管系统症状,如心悸、心动过速、舒张期杂音;呼吸系统症状,如气急或呼吸困难;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头晕、头痛、耳鸣、注意力不集中;消化系统症状,如食欲减退、腹部胀气、恶心、便秘;生殖系统症状,如月经失调、闭经或月经过多;性欲减退;泌尿系统症状,如轻度蛋白尿及尿浓缩功能减低。
检查贫血应包括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比积等基本血液学检查,还包括网积红细胞计数、MCV及MCHC测定、外周血涂片、骨髓穿刺等。尿常规、大便隐血及寄生虫卵、血液尿素氮、血肌酐以及肺部X线检查等均不容忽视。
治疗贫血的原则是采取适当措施以消除病因。在病因诊断未明确时,不应乱投药物使情况复杂,增加诊断上的困难。药物治疗需严格掌握适应症,如维生素B12及叶酸适用于巨幼细胞性贫血;铁剂仅用于缺铁性贫血,不能用于非缺铁性贫血,以避免铁负荷过重,影响重要器官功能;维生素B6用于铁粒幼细胞性贫血;皮质类固醇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睾丸酮用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输血主要的优点是能迅速减轻或纠正贫血,必须正确掌握输血的适应症。大量输血时,为了减轻心血管系统的负荷过重和减少输血反应,可输注浓缩红细胞。脾切除可作为治疗某些类型贫血的手段之一。骨髓移植是近年来一种新的医疗技术,主要用于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之早期未经输血或极少输过血的病人,如果移植成功,可能获得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