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羽绒服因其卓越的保暖性能,在寒冷地区和极地考察中广泛使用。羽绒服内部主要由绒子和羽毛构成,绒子是生长在鹅鸭等水鸟颈部和胸部的不含羽梗的毛,不仅具备一定的防水功能,且保暖效果极佳。相比之下,羽毛呈片状,中间有羽梗,保暖效果逊色于绒毛。
含绒量是衡量羽绒服保暖性能的重要指标,通常以百分比形式表示,表明羽绒与羽毛的比例。如某羽绒服含绒量达到80%,则其羽绒含量为80%,而羽毛含量为20%。依据国家规定,羽绒服中含绒量不得低于50%。一般而言,含绒量越高,羽绒服的保暖性也越强。
棉衣则以棉花作为填充物,棉花由于纤维较细,具有一定的蓄热能力。尽管羽绒和棉花都是常见的保暖材料,但羽绒服的保暖效果更胜一筹。
羽绒服保暖原理在于羽绒之间存在空隙,形成与外界隔离的保温层。羽绒柔软轻盈,彼此间的空隙内有少量空气,因为空隙较小,空气对流较弱,使得外界冷空气难以渗透,内部热空气也不易外泄,从而保持温度。
羽绒服的重量并非直接反映填充羽绒量。检测人员在拆解羽绒服时发现,除了羽绒,还含有羽毛、毛片和杂质等。充绒量是指分离出的羽绒重量,反映羽绒服中有效羽绒的多少。因此,羽绒服的重量与充绒量无关,不能通过羽绒服的重量来简单判断其保暖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