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a10(Mg, Fe)2Al4[Si2O7]2[SiO4]5(OH)4属于四方晶系,其折射率No在1.703至1.752之间,Ne在1.700至1.746之间,No与Ne之差在0.001至0.008之间。图3-26展示了符山石的光性方位及化学组成。成分中常见Fe、Mg、Ti、Be、B、Mn、Na、K、Cr、Zn等元素。
符山石常呈四方柱和双锥的聚形或四方柱状晶体(照片116),也常见不规则粒状、棒状或放射状(照片118)、纤维状集合体,柱面上常有断续携带的纵纹。横切面呈正方形。{110}解理不完全,{001}解理极不完全。
光性特征方面,符山石呈黄褐或淡绿色,红或蓝色较少见,薄片中为无色、浅绿,有时为浅黄、浅褐色或玫瑰色和浅紫色,稍显多色性。正高突起。干涉色为一级灰,但常见有异常干涉色,如黄褐(照片117)、靛蓝、灰绿,丁香紫(照片119)或混浊的白色。符山石的一个特征是在同一切面上常见到干涉色极不均匀的现象,有时一种干涉色不知不觉的转变成另一种干涉色;有时几种干涉色对称地分为几块;有时表现为类似砂钟构造,或平行晶体边缘的环带状构造(照片117,119)。平行消光,负延性。薄片中不见双晶。通常为一轴晶负光性,少数情况为正光性(认为是含(OH)较多),称为正符山石(Wiluite)。符山石有时呈二轴晶负光性,2V=17°~33°,光轴面垂直(110)。具环带状构造的符山石,中心粉红色的部位是一轴晶负光性,而外部黄色带则为二轴晶正光性,光轴角达60°±。
在热液作用下,符山石可被绿泥石、滑石、云母代替。鉴别特征包括符山石的横断面常为正方形、具环带状构造、正高突起、干涉色低、常具异常干涉色。与黝帘石的区别在于前者干涉色不均匀、解理不发育、折射率略高、一轴晶负光性。与黄长石的区别在于后者折射率较小,双折射率较低,另外根据矿物共生关系,符山石是矽卡岩矿物,而黄长石为碱性岩浆矿物。有时还可能将符山石与黄玉相混,区别是符山石有异常干涉色、突起高、一轴晶,而黄玉为二轴晶。符山石也会与红柱石相混,区别在于前者的双折射率低于后者。符山石具异常干涉色和高的折射率,可与磷灰石区分开。
符山石产于石灰岩和火成岩的接触带碰羡中,为矽卡岩矿物之一。常与钙铁榴石和钙铝榴石、透辉石、绿帘石、硅灰石、方解石、榍石、磁铁矿、萤石、绿泥石等矿物共生。在结晶片岩中较少见。符山石也见于同闪长岩接触的大理岩中的含后成晶体的结核内,结核可能是原生钙质沉积物中的杂质凝聚成,结核中的符山石则系由岩浆中挥发组分引起的CaO和SiO2等分子的迁移所造成。由于后期钙的交代作用,符山石也在镁铁、超镁铁质岩中呈细脉产出。在区域变质的石灰岩、霞石正长岩中有符山石出现。但符山石很少成为碎屑矿物产出。可作为一种假硬玉与蛇纹石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