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起瞬间移动,科幻迷们可能会想到《星际迷航》中的传送器,或是《七龙珠》中孙悟空的瞬间移动。许多人在童年时看这些作品时,都曾梦想过能拥有这样的能力。那么,瞬间移动真的只是科幻吗?答案或许并不简单。
在某种意义上,瞬间移动在科学上是有一定依据的,但这个依据并非超越光速的瞬间转移,而是量子隐形传态。量子隐形传态是利用量子纠缠技术,通过卫星网络或光纤网络等经典信道,传输量子态所携带的信息。
量子纠缠是量子力学中的一个现象,它首次被提出是在1935年的EPR论文中,由爱因斯坦、罗森和鲍里斯·波多尔斯基共同撰写。这种现象指的是两个或多个粒子间的一种特殊关联,即使它们相隔很远,一个粒子的状态变化也会即刻影响到另一个粒子的状态。
2017年6月16日,我国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成功实现了两个纠缠光子的传输,相距超过1200公里,证明了量子纠缠的非定域性。
量子纠缠与量子瞬移的联系在于,由于纠缠粒子间的非定域性,科学家们曾试图利用这种特性进行信息传输,甚至实体传输。1997年,奥地利蔡林格科学小组首次在实验中验证了量子隐形传态的原理。我国科学家潘建伟团队也在2017年利用墨子号卫星成功实现了从地面到卫星的量子隐形传态。
然而,瞬间移动的概念在现实中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量子隐形传态传输的并非实体,而是信息,且需预先设置好的纠缠态粒子进行信息传输,而非随意选择地点。此外,即便纠缠粒子间状态可以瞬间影响,实际的信息传输速度仍受限于光速。
总结来说,量子力学虽然为瞬间移动提供了理论基础,但实际上,这种技术仍受限于物理规律,并非如科幻作品中所描述的那样超越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