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聂耳和冼星海,这两位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的先驱,尽管人生轨迹各异,创作风格和个性也存在明显差异,但他们有许多相似之处,尤其令人感慨的是,他们都未能在自己热爱并为之奋斗的祖国度过余生,而是在风华正茂之时离我们远去。
聂耳,这位自学成才的音乐天才,曾上学、参军、任职店员,并在“明月歌剧社”担任小提琴手。尽管得到过外籍名家的指导,但他并未在专业音乐院校深造。他自学钢琴、和声学等音乐技艺,并在民族危机严重的年代投身人民革命斗争,以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谱写出许多优秀歌曲,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在短短两年间,他创作了37首歌曲,其中不乏具有历史价值的不朽之作。他的作品既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又有强烈的时代感,结构严谨,近日有专家研究发现,他的作品完全符合数列结构原则,赞叹其无与伦比的音乐才华。然而,这位塑造了工人阶级英雄形象的作曲家,在日本藤泽市鹄沼海滨溺水身亡时,年仅23岁。
另一位革命音乐家冼星海,却是科班出身,曾就读于上海国立音乐院,并成为第一位考入巴黎音乐学院高级作曲班的中国学生。1935年,他从音乐院毕业后,放弃了个人艺术发展的机会,返回祖国,投身于抗日救亡的运动中,接过了聂耳开创的无产阶级革命音乐的大旗。他的一生共创作了数百首歌曲,大合唱4部、歌剧1部、交响曲2部、管弦乐组曲4部、狂想曲1部以及小提琴、钢琴等器乐独奏曲、重奏曲多首。其中《黄河大合唱》、《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二月里来》等作品早已闻名遐迩。他大胆尝试运用交响乐形式表现人民及交响乐的民族化、群众化,尽管生前许多大型器乐作品未能付诸演奏和改定,但依然能让人感受到他的不懈努力。1940年,他前往苏联为电影后期制作和配乐,却因苏德战争爆发而回国受阻,在蒙古和苏联度过了他人生的最后时光。1945年10月30日,40岁的冼星海在莫斯科病逝。
聂耳和冼星海的英年早逝,对我国现代音乐,特别是无产阶级革命音乐造成了巨大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