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海迪,1955年出生于山东半岛文登县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在她五岁时,胸部以下失去了知觉,生活无法自理。医生们普遍认为,像她这种高位截瘫的病人,很难活过27岁。面对死神的威胁,张海迪意识到自己的生命可能不会长久,因此她为没有更多时间工作而感到难过,并更加珍惜每一刻。她在日记中写道:“我不能虚度光阴,既然活着,就要学习,就要为群众多做事情。我要像流星一样,把光留给人间,把一切献给人民。”
1970年,张海迪随父母到莘县尚楼大队插队落户,见证了当地群众因缺医少药而受苦,于是她决定学习医术,以解除群众的病痛。她用零用钱购买医学书籍、体温表、听诊器、人体模型和药物,努力学习《针灸学》、《人体解剖学》、《内科学》、《实用儿科学》等书籍。为了更好地理解内脏结构,她解剖小动物的心肺肝肾进行观察。为了熟悉针灸穴位,她在自己身上画上标记,亲自实践。经过努力,她掌握了一定的医术,为超过1万名的群众提供了治疗。
迁到县城居住后,张海迪一度没有安排工作。受到保尔·柯察金、吴运铎和高玉宝的鼓舞,她决定从事文学创作,用笔塑造美好形象,启迪人们的心灵。她阅读了许多中外名著,写日记、读小说、背诗歌、抄录佳句,还学习素描、写生、临摹名画,掌握了简谱和五线谱,并能演奏手风琴、琵琶、吉他等乐器。她的作品《轮椅上的梦》一经问世,便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张海迪性格坚韧,一旦确定目标,便不顾艰难险阻,努力实现。一次,她决心学习英语,以便掌握更多知识。她的住所到处都是英语单词,她还每天学习10个单词,坚持不懈。经过七八年的努力,她不仅能阅读英文报刊和文学作品,还翻译了英国小说《海边诊所》。出版社总编被她的努力感动,为她写下序言,称之为《路,在一个瘫痪姑娘的脚下延伸》。
此后,张海迪继续学习,掌握了日语、德语和世界语。她还积极帮助周围的青年,鼓励他们热爱生活、珍惜青春,努力为人民服务,为国家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她的帮助下,许多青少年考上了中学、中专和大学,许多迷惘者在她的启发下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张海迪在轮椅上唱出了激昂的生命之歌,主旋律是:一个人生命的价值在于为祖国繁荣、人民幸福而勇敢开拓、无私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