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0年前,中国曾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舰队,但当时的中国人认为探索海洋并无实际价值。这导致我们失去了海洋,让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和英国等国家崛起为海洋强国。如今,我们在南海问题上艰苦努力,建造人工岛,修理废旧航母,仿佛是在补交几百年前的作业。
100多年前,中国就已经有了第一辆汽车,但是当时的皇室认为司机坐在他们前面是不可接受的,即使司机跪着开车也不觉得这种技术有用。因此,我们错过了陆地的发展机会,看着德国、法国、日本和美国等国家占据了汽车市场。现在,中国虽然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市场,但国内汽车工业仍然受制于人,历经百年仍未赶上国际先进水平。
80多年前,国民政府曾计划发展空军,但最终因为成本高昂且飞机更新迅速而放弃。结果,我们在日本空军的攻击下惨败,甚至出现过一架飞机单独对抗整个日本机群的情况,最后不得不求助于美国。至今,中国的航空业才刚刚迎头赶上,但仍然感受到美国的压力。
现在有人认为,太空探索对人类来说并无意义,不如节省开支用于改善民生。然而,光靠讲大道理并不能让人信服,还需要展示太空探索给各个领域带来的具体好处。例如:
- 人造假肢:NASA在机器人技术和减震材料方面的研究,为人造假肢提供了更好的技术支持。例如,Environmental Robots公司借鉴了NASA的舱外活动机器人系统,开发出了带有触感和驱动能力的人工肌肉系统。
- 隐形牙套:半透明多晶氧化铝是一种透明陶瓷材料,可用于制作隐形牙套。这种材料最初是为了保护热寻导弹上的红外天线而发明的。
- 记忆泡沫:这种材料广泛应用于床垫、枕头、飞机和汽车等,它具有高能量吸收和柔软的特性,能提供有效的保护且手感舒适。
- 婴儿食品:为了支持宇航员的长期太空旅行,NASA研究了一份食物成分表,现在美国市场上90%的婴幼儿奶粉都借鉴了这份表格。
- 太阳能电池:单晶硅太阳能电池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最早是由NASA赞助的环境研究飞机和传感器技术联盟(ERAST)研发的,旨在为无人机提供更强的续航能力。
- 手机应用:2011年,NASA推出了一款面向公众的iPad应用,提供实时卫星数据和相关信息,帮助人们了解气候变化、地球动态和生物知识,体现了NASA对科学普及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