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古时候,一天被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个时辰相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
2. 子时,指的是晚上11点至次日凌晨1点。
3. 亥时,是晚上9点至10点。
4. 夜晚被分为四个时段,从傍晚到清晨共有五个节点,更夫会敲锣击鼓来告知人们具体时间。
5. 一夜分为五个更,也称作五鼓、五夜。
6. 一更,大约在傍晚6:36,也称作黄昏、日暮、日夕、甲夜等。这时太阳刚落山,天色未完全黑暗,还能看到人的活动,故有一更人之说。
7. 二更,约在晚上9:45,又称为人定、定昏。此时天空已完全黑暗,万物寂静,人们大多在家中休息,能听到报时的锣声,故有二更锣之说。
8. 三更,即夜半三更,约在晚上11:55(或零点整),也称夜半、中夜、子夜。这是夜晚最黑暗的时候,古人认为这是鬼魂活动的时间,故称三更鬼。
9. 四更,约在凌晨1:04,也称为荒鸡、鸡鸣。此时天色开始泛白,人们处于深度睡眠状态,盗贼有时会选择在此时刻行动,故四更天也称为狗盗之时四更盗。
10. 五更,约在凌晨3:14,也称为黎明、平旦,是夜晚与白昼交替之际。此时公鸡开始打鸣,人们从睡梦中苏醒,新的一天开始了。夜晚的鼓声与清晨的钟声,构成了所谓的晨钟暮鼓。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