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人在打台球时常常忽视拉杆的作用,误将进球失败归咎于瞄准不准。他们未能意识到,高低杆的效果不明显可能是因为发力方式不当,而这一切可能源于拉杆的长度问题。
我们可以通过两个简单的实验来探讨拉杆长度对击球效果的影响。在第一个实验中,我们在五分点进行练球,尝试拉杆一半并用大力击打,记录十次击球的进球率。结果显示,在半拉杆且用大力击球的情况下,平均进球率为六球中的四球。接着,我们保持拉杆一半,但改为中等力量击球,结果表明,这种击球方式的进球率更高,平均为八球中的四球。这表明,在半拉杆的情况下,中等力量击球的进球率更高。
在第二个实验中,我们设置了一个15度角的球型,目标球距离底袋半米,母球也距离目标球半米。我们采用纯高杆走位,半拉杆并大力击打十次,记录平均走位距离。结果显示,这种击球方式的走位距离大约为一个长台的距离。然而,当我们采用中力拉满杆击打时,走位距离竟然也达到了前者。这说明,拉杆越长,球走得越远。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要使母球跑得更远,需要增加其动能。而母球的能量来源于球杆与球的碰撞。在松握球杆的情况下,击球瞬间就是球杆与母球的碰撞。那么,如何让球杆获得更大的动能呢?根据高中物理的动能公式,动能E等于质量乘以速度的平方的一半。在同一根球杆质量不变的情况下,球杆运行的速度越快,球杆获得的动能越大。经常有人说要靠速度击球,就是这个道理。我们进一步思考,速度从何而来?根据速度公式,物体的运行速度与加速度及位移成正比,位移就是拉杆的长度。击球前拉杆长,位移就长;击球后延伸长,位移也长。至于加速度,也可以理解为持续给物体施加相同的力,就会产生加速度。因此,拉杆越长,速度越快,动能越大。
短拉杆大力击球可能会导致一些问题。短拉杆需要依靠肌肉的爆发力出杆,这必然导致手臂甚至身体因肌肉急剧收缩而产生晃动,进而影响打点和发力方向,使得看似用了很大的力量,但在母球上的效果并不明显,这种出杆方式较为野蛮、生硬,不够流畅。相反,长拉杆可以用中力达到大力的效果,使用中力可以减小身体晃动,并且只有使用中力才能更好地体验和达到出杆由慢到快的渐进过程,从而启动和引导球杆朝向正确的方向运行。
因此,在日常练习中,增加拉杆满弓的练习是一个好方法。拉杆就像拉弓,弓拉得越满,箭射得越远。我们应该用心去观察和感受不同拉杆距离带来的击球效果,看看对准度、走位有何影响,并尝试不同拉杆长度对高低杆效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