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类社会由经济、政治和精神生活三大领域构成,这些领域相互影响,共同维系社会结构。经济生活提供生存所需的物质基础,但需要政治生活的制度保障;政治生活则依靠经济支持,并且人类的社会性需求离不开政治互动。精神生活也依赖于经济和政治,不仅需要物质和制度的支持,还要求政治生活的配合,否则难以健康发展。社会生活的整体性揭示了经济、政治对精神生活的决定性影响,它们的变革将要求精神生活作出相应的调整。
尤其是物质生产,它是人类生活的首要需求,为精神生活提供了基础,同时也限制了精神生活的形式和内容。政治生活通过规范和制度化影响精神生活的生产和表达,特别是在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的生产实际上是对精神生活的一种规范化操作。
精神生活对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价值观念的支撑、批判和引导上。技术发明和科学进步属于精神生活的范畴,它们推动经济发展,例如金属冶炼技术的发展对生产力的发展至关重要。同时,精神生活通过共同的信念和思维方式塑造社会秩序,特别是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精神生活的专业化和规范化,如意识形态的形成,有助于维护社会政治秩序,为政治统治提供合法性,凝聚社会共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轴心文明假说与马克斯·韦伯关于西方现代社会起源的研究有着内在联系,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它引起了西方社会学家的广泛关注。70至80年代,以史华兹和艾森斯塔特为首的一批社会人文学者对这一主题进行了多次深入讨论,形成了被称为“文明动力学”的历史社会学新分支。而在此之前的研究所主要集中在轴心时代的起源,即“发生学”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