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计算机网络的产生与发展
计算机网络的演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 以单个计算机为中心的远程联机系统,构成了面向终端的计算机网络。
2. 多个主计算机通过线路互联形成计算机网络。
3. 具有统一网络体系结构、遵循国际标准化协议的计算机网络诞生。
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建立的半自动地面防空系统就是将地面雷达和其他测量控制设备的信息通过通信线路汇集到一台中心计算机进行处理,这开创了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相结合的先河。这类简单的“终端——通信线路——计算机”系统,成为计算机网络的雏形。但与后来的计算机网络相比,存在一个根本的区别:这样的系统除了一台中心计算机外,其余的终端设备都没有自主处理功能,不能算作计算机网络。现在为了更明确地区别于后来发展的多个计算机互连的计算机网络,专称为面向终端的计算机网络。随着连接的终端数目增多,为了减轻中心计算机的负载,在通信线路和中心计算机之间设置了一个前端处理机FEP(Front-End Processor)或通信控制器CCU(Communication Control Unit),专门负责与终端之间的通信控制,出现了数据处理和通信控制分工,从而更好地发挥中心计算机的数据处理能力。
20世纪60年代中期,出现了多个计算机互连的系统,如ARPA网,标志着我们现在常说的计算机网络的兴起。ARPA网是一个成功的系统,在概念、结构和网络设计方面都为后继的计算机网络打下了基础。
二、计算机网络的组成
计算机网络可分为资源子网和通信子网两种。
1. 资源子网
资源子网提供访问能力,由主计算机、终端控制器、终端和计算机能提供的共享软件资源和数据源(如数据库和应用程序)构成。主计算机通过一条高速多路复用线或一条通信链路连接到通信子网的节点上。
终端用户通常是通过终端控制器访问网络。终端控制器能对一组终端提供几种控制,因而减少了终端的功能和成本。
2. 通信子网
通信子网是由用作信息交换的节点计算机NC和通信线路组成的独立的数据通信系统,它承担全网的数据传输、转接、加工和变换等通信处理工作。
网络节点提供双重作用:一方面作为资源子网的接口,同时也可作为对其他网络节点的存储转发结点。作为网络接口结点,接口功能是按指定用户的特定要求而编制的。由于存储转发结点提供了交换功能,故报文可在网络中传送到目的结点。它同时又与网络的其余部分合作,以避免拥塞并提供网络资源的有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