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正公是谁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4-08-14 23:21:01
范文正公是谁
范文正公是范仲淹。字希文,曾用名朱说,谥号文正,被后世称为“范文正公”;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市吴县)人,祖籍邠州(今陕西省彬州市);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庆历新政”的发起者。范仲淹先祖为唐朝宰相范履冰,唐末时家族移居南下,其父为武宁军节度掌书记范墉;后范墉猝卒,范仲淹幼年丧父,其母谢夫人改嫁长山朱氏,故更名朱说;宋仁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科举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权知开封府等职,期间因直言敢谏而多次遭贬谪。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宋夏战争爆发,范仲淹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负责指挥西北战事。任职期间采取“屯田久守”的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对庆历和议(北宋与西夏达成的和平协议)的达成起到了卓越的贡献;宋
导读范文正公是范仲淹。字希文,曾用名朱说,谥号文正,被后世称为“范文正公”;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市吴县)人,祖籍邠州(今陕西省彬州市);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庆历新政”的发起者。范仲淹先祖为唐朝宰相范履冰,唐末时家族移居南下,其父为武宁军节度掌书记范墉;后范墉猝卒,范仲淹幼年丧父,其母谢夫人改嫁长山朱氏,故更名朱说;宋仁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科举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权知开封府等职,期间因直言敢谏而多次遭贬谪。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宋夏战争爆发,范仲淹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负责指挥西北战事。任职期间采取“屯田久守”的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对庆历和议(北宋与西夏达成的和平协议)的达成起到了卓越的贡献;宋

范文正公是范仲淹。字希文,曾用名朱说,谥号文正,被后世称为“范文正公”;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市吴县)人,祖籍邠州(今陕西省彬州市);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庆历新政”的发起者。范仲淹先祖为唐朝宰相范履冰,唐末时家族移居南下,其父为武宁军节度掌书记范墉;后范墉猝卒,范仲淹幼年丧父,其母谢夫人改嫁长山朱氏,故更名朱说;宋仁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科举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权知开封府等职,期间因直言敢谏而多次遭贬谪。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宋夏战争爆发,范仲淹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负责指挥西北战事。任职期间采取“屯田久守”的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对庆历和议(北宋与西夏达成的和平协议)的达成起到了卓越的贡献;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因西北边事缓和而被宋仁宗召回京城,授枢密副使,后又拜参知政事,主持新政变法。后因新政激起的反对声浪过大,范仲淹于庆历五年(1045年)正月自请赴地方任职,庆历新政以失败告终;此后范仲淹先后在邓州、杭州等地任职;宋仁宗皇祐四年(1052年)五月二十日(6月19日),范仲淹在前往颍州赴任途中病逝于徐州,于同年十二月葬于河南洛阳县尹樊里万安山下,加赠兵部尚书,谥号“文正”;后经屡次加赠为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追封楚国公、魏国公。
范文正公是谁
范文正公是范仲淹。字希文,曾用名朱说,谥号文正,被后世称为“范文正公”;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市吴县)人,祖籍邠州(今陕西省彬州市);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庆历新政”的发起者。范仲淹先祖为唐朝宰相范履冰,唐末时家族移居南下,其父为武宁军节度掌书记范墉;后范墉猝卒,范仲淹幼年丧父,其母谢夫人改嫁长山朱氏,故更名朱说;宋仁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科举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权知开封府等职,期间因直言敢谏而多次遭贬谪。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宋夏战争爆发,范仲淹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负责指挥西北战事。任职期间采取“屯田久守”的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对庆历和议(北宋与西夏达成的和平协议)的达成起到了卓越的贡献;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