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动机改装市场出现的问题如下: 1、黑户经营难保障目前国内的民用汽车改装厂家基本上都处于“半地下”的状态。由于我国新的《道路交通安全法》明文规定车主不能改动车辆的结构,在此禁令下,众多改装商家的经营执照上都没有标明“汽车改装”,因为如果专门到工商局申请“汽车改装公司”是根本得不到批准的。因此,汽车改装这个原本应当在阳光下的交易逐渐步入“灰色地带”。正因为没有合法的“身份”,相关职能部门也无法对这些“黑户经营”进行有效管理,一旦出现任何问题,消费者的权利很难得到保障。
2、改装标准欠规范,在目前的国内汽车改装领域,不仅缺失针对行业的相关法律法规,同时对于改装的技术标准和鉴定也是空白。在国外大部分国家,汽车改装都有标准和法规。在欧洲不少国家及日本等,具有一定规模的改装厂,除了有专门的技术研发部门、测试部门外,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发动机改装都要通过认证与许可,其严谨态度不亚于一般正规的整车厂。而在我国,汽车改装经营者资质难以认证,而汽车用户对于改装知识了解不多,大多数是本着“能装上,能运行”的原则进行,改装后的质量和安全性也无从评定,其潜在的风险之大不言而喻,也不可不慎。
3、改装安全有隐患“新交法”对改装管理虽然严格,但细节项目并不明确,并没有具体指出哪些项目能改、哪些不能改,而越来越多的爱车一族又对改装充满了空前的热情,汽车改装的需求逐渐增大。在这种背景之下,许多“半路出家”的改装厂和改装件生产厂商应运而生,就连不少“作坊式生产”的路边汽车维修店也在悄悄进行着改装生意。而国外汽车改装店家一般是和生产厂家结合在一起的,只有像这样,改装技术、质量能够达到原厂要求,才能保证改装不会给车辆造成安全隐患。我国由于大部分改装店的水平和国外成熟的汽车改装业还有很大差距,有的改装店就是拿着自己改装后的效果图让顾客挑,改装件只要能装上就装,是否真正适用不予关心。此外,专业技术人员匮乏、改装件质量无法保证,潜在的安全隐患多等问题也比比皆是。
4、保险安检不成熟车辆擅自改装后,一旦发生质量问题,难以区分是原车问题还是改装引起的问题。一旦出险,保险公司对其一般不予理赔。目前绝大多数的保险公司对于改装车出险后的赔偿,都仅限于原车部分,而对于改装配件则不予赔付。如果车主在投保时,已与保险公司就改装部分的投保事项进行了特别约定,那么车辆改装部分也是在保险公司的理赔范围之内的。车保理赔人员提醒车主:如果想对车辆进行改动,改装车的车主最好在车管部门进行备案,以免出现问题后,引起一些不必要的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