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乐章
Adagio – Allegro non troppo (B minor – D major – ambiguous key – B major)
慢板,转不很快的快板,b小调,4/4拍,奏鸣曲式。序奏为慢板,低音提琴以空虚的重音作为引子,由低音管在低音区演奏出呻吟般的旋律,其他乐器则如叹息般地继续。乐曲自开始就笼罩在一种烦躁不安的阴沉气氛中。主部的第一主题快速而富节奏感地奏出,给人以苦恼、不安和焦燥的印象。之后乐曲的速度旋即转成行板,第二主题为D大调,哀愁而美丽,有如暂时抛却苦恼而沉入幻想中一般。本乐章的终结部十分柔美、温和,旋律在平静的伴奏下伸展,形成谜一样的结尾。
第二乐章
Allegrocon grazia (D major – B minor – D major)
温柔的快板,三部曲式,5/4拍。第一主题,D大调,由大提琴奏出,木管及后和应;小提琴随即奏出B小调的第二主题,同样再由木管和应,并带回第一主题,弦乐作最后的回应及带入小结尾。
第三乐章
Allegro moltovivace (G major – E major – G major)
甚活泼的快板,G大调-E大调-G大调,12/8及4/4的复合节奏。谐谑曲与进行曲混合而无发展部的奏鸣曲式。第一主题为谐谑曲式,轻快、活泼,与前两个乐章的主题形成对比,很像意大利南部的一种民族舞蹈音乐——塔兰泰拉舞曲。第二主题其主要旋律具有战斗般的感觉,但这一主题在进行曲般的旋律中,并没有明朗、快活的气息,反而呈现出一种悲壮感。 此部分略经扩展后,再次出现诙谐曲主题而达到高潮。紧接着进行曲主题再现,乐章的终结部便在进行曲主题片断堆积的形态下强烈地结束。
第四乐章
Finale:Adagiolamentoso – Andante (B minor – D major – B minor)
终曲,哀伤的柔版-行板,3/4拍,自由的三段体。 本乐章的主题极为沉郁、晦暗(一般交响曲的终曲都是最为快速、壮丽的乐章,而本交响曲正相反,充分强调了“悲怆”的主题),悲伤的旋律在两声圆号的衬托下显得更加凄凉。 以暗淡和绝望的音色所写成的乐章,预示著悲剧的结果,最后由大提琴奏出如葬礼曲般的旋律,在无限凄寂当中结束。
《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 B小调第六交响曲“悲怆”》大概在1893年八月末至九月间完成,为作者的代表作。柴科夫斯基自认为这部交响曲是他一生中最成功的作品,也是他最得意的杰作。本曲首演于同年的十月二十八日,六天之后,作者不幸染上霍乱,与世长辞。本曲终成为柴科夫斯基的“天鹅之歌”。
这首交响曲正如标题所示,强烈地表现出“悲怆”的情绪,这一点也就构成本曲的特色。柴科夫斯基音乐的特征,如旋律的优美,形式的均衡,管弦乐法的精巧等优点,都在本曲中得到深刻的印证,因此本曲不仅是柴科夫斯基作品中最著名、最杰出的乐曲之一,也是古今交响曲中第一流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