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闭口不贯通榫的制作方法
1. 加工榫眼。
将工件用夹具固定在工作台面上,在榫眼区域内,使用与榫眼等宽的木工凿并辅之以木锤,木工凿的刃口斜面朝向废料一侧,在距榫眼端线 3 毫米处垂直凿削,凿进深度 6 毫米。接下来,在距第一次下凿位置 6 毫米处,重复上述凿削过程并按下述 步骤剜除废料。木工凿刃口凿进榫眼木料后,用手将凿体向刃口斜面方向撬压,这时,刃口尖端会把废料从榫眼底部剜出来。重复该过程,凿一下,剜一下(译者注:在靠近榫眼两端线进行凿削之后,要把凿体向相反方向撬压)。凿至距榫眼另一端线 3 毫米处,要先掉转刃口斜面,使之朝向相反方向,再下凿。重复上述过程,直至凿到预定深度。
最后,修整榫眼底面及端面。先用锁孔凿(也称鹅颈凿)修整榫眼底面,具体:锁孔凿底面凸起部分抵住榫眼一端面,并向另一端面方向推削。凿刃会沿着榫眼底面削去残留废料,使底面变得平滑均匀。然后,从相反方向重复上述过程。然后,用刚才凿榫眼的那个榫凿来修整榫眼两个端面。具体:凿体垂直于工件,凿刃对齐榫眼端线,削去刚才未凿到的 3 毫米废料。
2. 锯榫颊。
加工四肩榫头的顺序是先锯榫颊、再锯榫肩。首先,在工件端部周围划出榫肩线和榫颊线,并将榫颊线引到工件端截面上。然后,将工件端面向上用木工台钳固定好,在用夹背锯沿榫颊线锯割,至榫肩线停锯。
3. 锯榫肩。
将工件固定在辅助夹具内(译者注:不一定非得用此夹具),肩线与夹具的 90 度锯槽对齐后下锯。锯完一面后,翻转工件,重复上述步骤,锯另一面。最后的工序是锯除榫头边缘废料,先将工件顶端向上垂直固定在台钳上,沿榫头顶端的短划线锯割至肩线。然后,将工件翻转 90 度至侧边朝上,固定好并沿肩线锯至榫头。之后,再次翻转工件,另一面朝上,重复刚才步骤。
榫头榫眼接合是最古老的一种木料接合方式。起初为古埃及的木匠们所青睐,数个世纪以后,哥伦布探索新大陆所用的船均已这种接合方式建造。时至今日,这种接合方式在家具制造业中的应用更是如日中天。它常被用于框架嵌板柜体结构,以及在桌椅上安装横撑。
这类接合方式均包括两个要素:从板件端部突出来的榫头,以及在与其接合板件上开出的榫孔。它可以提供较大的长纹胶合面积,经过良好的加工组合,几乎可以抵御任何外力,燕尾榫接合则更是难以拆解。
标准的榫头榫眼接合方式有诸多变种,如牙销紧固闭口贯通榫常被用于制作板台,圆柱形闭口贯通榫则令温莎椅(一种细骨靠椅)不仅看起来美观,也十分坚固耐用。
然而,无论榫头是半闭口不贯通的、夹楔的、圆榫加固的还是带斜角的,制作时均需遵守如下基本规则:榫头厚度应为工件厚度的三分之一;榫宽可占工件宽度的三分之二至通体宽度不等;榫头的长度取决于其是否要贯穿榫眼工件或加以隐蔽处理,如闭口不贯通榫的榫头长度一般为2厘米左右或更长些,不过也要根据与其接合工件的尺寸来确定。闭口贯通榫的榫头长度则可与榫眼工件的厚度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