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塑料制品在环境中极难分解,这导致了所谓的“白色污染”。一次性难降解的塑料包装物,如一次性泡沫餐具和常用的塑料袋,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这些材料不易在土壤中分解,会降低土壤肥力;若焚烧,则会产生大气污染物。因此,当前社会倡导减少使用这些物品,建议购物时自带包装工具,以降低塑料使用的频率。
一、塑料污染的现状及其危害
塑料作为一种新型材料,因其轻便、防水、耐用、生产技术成熟和成本低廉而被广泛应用,全球使用量逐年增长。1990至1995年间,全球塑料包装材料的年均增长率达到了8.9%。中国是世界上主要的塑料生产和消费国之一,1995年的塑料产量和进口量分别达到519万吨和600万吨,总消费量约1100万吨,其中包装用塑料占比211万吨。大部分包装用塑料以废旧薄膜、塑料袋和泡沫塑料餐具的形式被丢弃在环境中,造成了环境污染,被称为“视觉污染”,并对生态环境构成潜在威胁。
据调查,北京市每年产生的废旧塑料包装物约为14万吨,上海市约19万吨,天津市超过10万吨。这些材料不仅影响城市美观,还因其难以降解而对环境造成长期危害。例如,它们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被动物误食导致动物死亡,以及给垃圾处理带来困难。
目前,公众对“视觉污染”反应强烈,但对塑料废品长期和深层次的环境影响认识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