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观防护七大原则如下:
1、避免使用任何可能产生危险的设计、结构、材料或元件等,避免危险源的出现;
2、如果危险源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则应当采取有效的隔离预防措施,避免人体接触危险源或者暴露在危险源的作用下。隔离并不一定必须采取封闭或增加栅栏等屏蔽的方式,保持与危险源之间的距离也是一种特殊的隔离方式;
3、如果接触危险源是不可避免的,则应当在接触到危险源之前切断危险源的能量来源,最大程度地降低危险源的危害,避免造成伤害事故;
4、如果无法在接触危险源的时候切断危险源的能量来源,那么,应当限制接触危险源或暴露在危险源作用下时,危险源所传递能量的强度和时间,即控制危险源所传递的总能量;
5、对于极端危险的危险源(会立即造成永久性伤害甚至死亡的危险),应采取多重防护措施(通常是双重防护措施),确保有足够的后备防护措施来避免危险的产生;
6、在专业维修人员维护产品的特殊情况下,或者产品出现异常的情形下产品内部出现短路等故障,能有措施来进行防护。产品安全的保护对象首先是产品的普通使用人员(或操作人员等非专业维修人员)。产品安全保护程度要求做到虽然使用人员没有经过特别的危险识别培训,但是只需要依靠一些常识,就可以安全地使用产品而不会出现危险状况。但是对于专业维修人员而言,情况略有不同,这些人员所受的培训和专业技能可以为自己甚至他人避免相当一部分的危险,并且他们许多时候由于工作的原因(例如检测设备内部的工作状态时),需要绕过一些通常的防护措施,直接观察和检测包括危险部件在内的区域,因此,对于他们而言,有效的安全防护更多的是采用提醒的方式;
7、对于由于技术上或经济上的原因无法根除的残余危险,应当提供适当的警告,包括警告标志和在说明书中仔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