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被视作基础产业,其发展直接影响到国家各部门的兴衰与民生福祉。各国政府均将机械制造业的发展视为首要任务,以提升国力和国际竞争力。随着全球市场的激烈竞争,高新技术的融入成为了机械产品开发的关键策略。高新技术在机械制造业中的应用,不仅扩展了传统机械的边界,还催生了集机械、电子、控制、计算机和材料等多种技术于一体的现代设备,体现了科技与人文的深度融合。
以美国为例,自二战后,机械制造业一直是其国家战略的重点。从50年代开始,美国通过设置工业工程专业和培养专业人才,瞄准全球市场,试图主导制造业。早期的数控机床和计算机群控技术虽然推动了生产自动化,但未能持久有效。70年代,美国转向学习和借鉴德国和日本的经验,采用成组技术实现了中小批量生产的柔性化和自动化。然而,过度依赖技术而忽视市场灵活性和人力资源的作用,使得美国在竞争中一度落后,机械制造业曾面临质疑。
经过十年的反思和转变,美国提出了敏捷制造的概念,将国际市场需求与企业生产更紧密地结合,强调人的因素在快速响应市场变化中的重要性。这一转变标志着机械工业从单纯依赖规模和效率转向了更灵活、更能适应市场动态的新型模式,避免了“夕阳工业”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