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意义如下:
(1)运用该规律可以找到土地的边际使用点(即最大收益点),判断土地是否为最有效使用;
(2)运用该规律有助于在应用成本逼近法评估地价时正确理解成本的含义,剔除不合理的成本项目,准确评估地价。
土地利用报酬递减规律,是指在技术不变、其它要素不变的前提下,对相同面积的土地不断追加某种要素的投人所带来的报酬的增量(边际报酬)迟早会出现下降。
画成图表格式,就是一个山峰形状,对中国土地利用的指导意义:不能完全靠土地的规模优势加大产出,进行粗放管理,应该增加技术人力等的投入,集约式发展
这里的土地报酬,可以理解为土地产品的产量,体现了土地的生产力。为了考察劳动与土地等要素组合对土地报酬的影响,我们还需要考虑平均报酬及边际报酬的变动趋势和规律。
拓展资料:
1.各种类型的报酬定义如下:
①总报酬,即总产量,可记为tp;
②平均报酬:总报酬除以某种要素的投入量,可记为ap;
③以劳动(l)为例(下同),边际报酬,即对同一块土地不断追加某种要素的投入,最后一单位追加要素所带来的总报酬的增量,可记为:mp=△tp/△l或dtp/dl,它是生产函数关于劳动上的一阶偏导数。边际报酬体现了土地的边际生产力
2.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对集约利用的制约作用
每单位面积土地上所投劳动和资本的多少称为土地集约度。人们通常把单位土地面积上使用高比率的要素投入(劳动、资本)称为土地的集约利用,而在大量土地上投入较少要素的利用方式称为土地的粗放利用。
可见,土地的集约利用与粗放利用的实质,在于可变比例生产要素组合的选择。但是,土地的集约利用与粗放利用是相对的,由于所采用的比较标尺不同,二者的确切界限就不易确定。推进是一种必然趋势,但并不能机械地认为集约利用就是合理利用,或者说集约度越高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