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般评价肺通气功能的指标有肺活量、肺残气量、肺泡通气量、最大通气量等。
其中,时间肺活量是评价肺通气功能常用的比较敏感的指标。时间肺活量是指最大深吸气后,用力做最快速的呼气。在一定时间内,所能呼出的气体量。但是从气体交换的意义来说,最好的评判肺通气的指标,是肺泡通气量,因为它可以直接的反映出肺通气的效果。
拓展资料: 肺功能通气障碍的治疗,是要根据其病因和病情,予以相应处理。
例如,肺功能发生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时,常可以见于支气管哮喘、慢阻肺等患者,此时,要予以解痉平喘等治疗,部分患者,还可以予以短程糖皮质激素,来快速缓解其病情。如果有严重的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出现二型呼吸衰竭,患者还需要予以氧疗,甚至呼吸机辅助呼吸等治疗。当肺功能出现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性,例如间质性肺病,则需要予以相应的病因治疗。如果是肺水肿、胸腔积液等,亦需要予以针对病因的处理。当然部分肺功能通气功能障碍是不能治愈的、存在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此时,患者则需要长期规范的治疗。
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常见于胸廓畸形、胸膜疾病以及肺的纤维化。
这些疾病由于其胸廓等受到限制,而使得患者通气功能受到影响,患者在肺功能检查中可以表现为肺活量、残气量以及肺的总量,较正常值明显的降低。这种情况与患者在通气时胸廓的扩张、肺泡的复张等受到限制,有一定的相关性。患者出现各种原因引起的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时,要给予及时的整治。如果早期给予手术干预等,患者肺功能往往可以得到有效的改善,如结核性胸膜炎等,造成了患者双侧胸膜增厚。如果早期给予胸膜剥脱术等,患者的肺功能可以得到有效的改善。但如果使其并行慢性迁延,后期由于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逐渐会发展为慢性的呼吸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