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国债期限结构中短期债券比例过低。
1、 我国国债发行实行的是规模控制,而不是美国等国的余额控制,客观上造成发行人为了减少审批 的麻烦,喜好发行中长期债券。
2、 发债人一味追求降低发债成本的结果,由于1996年以来我国连续8次降息,利率处于历史低位,特 别是10上半年一、二级市场长期债券的利率均有较大幅度的下跌,10年期长期国债的到期收益率最 低下降到2.5%附近,更有甚者的是30年期国债招标利率仅为2.9%。因此,从降低发债成本的角度 看,这两年无疑是发行长期固定利率债券的最佳时机。
3、 中央银行对公开市场操作依赖度不强。西方国家,实施货币政策,主要的手段是通过央行实施公开 市场操作,通过市场上对短期国债的买卖调节基础货币量。但在我国,央行除了依赖公开市场操作 来进行货币市场的调整外,还可以利用央票、调节存款准备金率等手段,这些手段,在西方国家并 不经常使用。同时因为中国大多数银行的国有背景,道义劝说在中国可以起着比欧美国家更重要的 作用。并且人民银行还可以通过调节存款基准利率,贷款基准利率直接达到货币市场调节的目的。 这些都降低了中央银行对公开市场操作依赖性,因此也降低了短期国债对作为调节货币政策的一个 重要工具的重要性。
4、 国债期限结构应与财政支出结构相对应。发行短期债券,主要是用于平衡国库短期收支,同时作为 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的工具,长期国债通常用于周期较长的基础设施或重点建设项目。中国政府 在正常的管理服务职能外还承担了很多的投资职能。由干政府投资项目一般都是基础设施,建设周 期长,投资回收慢,而资金的筹集大多数又是通过债券,因此,中国需要发行大量的中长期债券为 投资融资。同时,近几年政府的财政收入增长远远超过GDP,财政盈余明显,因此,政府不需要通 过短期国债为政府头寸融资。因此,中国国债中短期债券比例远远小于中长期债券也就不难理解 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