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币国际化的逻辑已经改变。人民币国际化虽然只经历了短短的11年,但已经取得了许多成就。近年来,人民币国际化发生了一些变化。人民币国际化初期,人民币主要用于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国际贸易结算。在此期间,人民币总体上继续升值。2009年至2014年,人民币升值近40%。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迅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国际贸易国,推动人民币的国际使用从2009年的区区几十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十几万亿元。伴随着这一进程,人民币的国际使用不断推进。
然而,2016年后,人民币国际化的逻辑发生了变化。第一,中国外贸进出口顺差占GDP的比重从前期的10%以上下降到2%以下。二是2015年“8·11”汇率改革后,人民币贬值压力明显。2016年折旧压力非常突出。2014年下半年,媒体和学术界都在讨论人民币汇率是否会“破6”,进入5的时代;到了2016年下半年,大家都在担心人民币会不会破7(见图1)。从业务创新发展、国际社会对人民币的接受程度来看,这一时期人民币国际化仍在持续推进。此时,人民币国际化的逻辑,以及海外市场主体接受、使用、投资、持有人民币的动机,实际上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更多海外市场主体持有人民币的原因,逐渐从早期的贸易结算工具转变为投资增值资产,形成人民币投资和储备资产。2016年前后,随着人民币加入SDR,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出台了一系列开放国内金融市场的措施。要使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首先要开放金融市场,允许外国央行和主权财富投资者进入中国市场,购买人民币计价的金融资产。
总的来说,人民币金融资产很有吸引力。以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例。在大多数国家,这种典型的无风险收益率指数往往是其金融市场和金融资产的定价基准。目前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约为0.91%;欧洲10年期债券的回报率为零或更低。例如,德国约为-0.6%,法国约为-0.3%。日本的指数通常在0左右。相比之下,中国10年期政府债券的回报率为3.3%。对于海外国际投资者来说,在中国购买这种基本无风险的10年期国债产品,回报率比在美国投资10年期国债高出约240 bp。如果2015年和2016年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超过4%,利差将更大。只要市场开放,就会有大量的外国投资者愿意进来购买和持有人民币计价的金融资产,从而分享人民币资产高回报率的好处和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