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生产相对过剩,需要鼓励消费以便维持、拉动、刺激生产,在生产社会,人们更多关注的是产品的物性特征、物理属性、使用与实用价值
在消费社会,人们则更多的关注商品的符号价值、文化精神特性与形象价值。
在这样的社会里,消费成为社会生活和生产的主导动力和目标。确实,在消费社会里,价值与生产都具有了文化的含义。
传统社会的生产只是艰难地满足生存的必需,而消费社会显然把生活和生产都定位在超出生存必需的范围。
消费(consume)一词,按照威廉斯的说法,其最早的含义是"摧毁、用光、浪费、耗尽"。 费瑟斯通在论及消费文化时指出,作为浪费、过度使用与花费的消费,在对资本主义社会和国家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主义强调中,
表现的是一种自相矛盾的情形,因此,这样的消费必须加以控制和疏导。
古典或传统的经济价值观念总是与短缺联系在一起,但工业资本主义的生产的不断扩大,其结果必然导制过剩。消费的观念就变得日益重要,
这是后工业化生产所必需的前提。资本主义生产经历过生产过剩导致的经济大萧条,消费的观念就成为后工业资本主义生产的精神支柱。
"消费文化"(consumer culture)这个术语是用于强调商品世界及其结构化原则对理解当代社会来说具有核心地位。
费瑟斯通指出:"这里有双层的涵义:
首先,就经济的文化维度而言,符号化过程与物质产品的使用,体现的不仅是实用价值,而且还扮演着'沟通者'的角色;
其次,在文化产品的经济方面,文化产品与商品的供给、需求、资本积累、竞争及垄断等市场原则一起,运作于生活方式领域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