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斗导航卫星的诞生,见证了中国航天事业的理想与挫折,艰辛与荣耀。卜庆君,71岁的科学家,保存着关于北斗的报道,从新卫星发射成功到中美谈判,他都一一珍藏。20多年前,中国的科学家开始研制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后来被命名为“北斗”。这一计划从最初的“最高机密”,到逐步推广为民用,已经走过了20多年。
1985年,卜庆君参加了在华盛顿举办的“GPS全球定位系统国际运用研讨会”。在会议上,他意识到依赖美国的GPS系统将受制于人。于是,他撰写了一份报告,提出发展中国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同年,他参加了另一个学术研讨会,中国科学家陈芳允在会议上提出了“双星定位”理论。卜庆君意识到这一理论可以用于开展中国导航系统的研究。在初次沟通之后,陈芳允开始为卜庆君介绍对此理论有所研究的科学家。他们在北京黄寺附近的一家宾馆组织了一次理论说明会,决定开始筹备可行性论证。
北斗计划的正式立项一直等到1994年。1995年,有关部门向国务院汇报北斗计划。国务院当时对此计划作出了批示,要求进行预研。卜庆君坐不住了,他给国家主管部门领导打了一个电话,恳切地说,“咱们可不能再搞预研,这个项目已经走到这一步了,如果搞预研就等于把这个项目毁了。”最终,北斗计划的最初立项不再需要单独划拨资金,这个新生的卫星导航计划终于得以正式立项。
北斗系统的奠基理论为双星定位,科学家们为自己定出的目标是“保八争七” ——第一颗卫星的发射时间保证在1998年,争取提前到1997年。然而,北斗卫星发射时间推迟了两年。直到2000年10月,北斗导航系统的第一颗卫星才正式送入轨道。而在此六个月之前,北斗系统的理论奠基人陈芳允已经因病去世。
2003年12月开始,北斗系统正式开通开始向国内用户提供服务。2007年2月,北斗二代论证会召开,已经退休的很多领导仍到会参加。2010年12月18日,北斗系统成功发射了第七颗卫星。目前,北斗系统进入了卫星发射布网的高峰期。按计划,到2020年,北斗将与GPS一样,成为一个向全球提供服务的卫星导航系统。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