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佛经的流传与篡改问题,施主不必过分担忧。佛教经典,除禅宗六祖慧能的六祖坛经外,均收录在大藏经中。这些经典历经数千年的传抄,已遍布全国,其刊印都经过历代大德高僧的校验,确保真实性。
2. 由于参与校验和翻译的僧俗人士在文学造诣、教育水平、文化素养、修为及理解力上存在差异,佛经在传播过程中自然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差异。这如同个体对同一事物的不同体验,冷暖自知。
3. 关于佛经的集结,阿难作为佛陀时代记忆力第一的弟子,以及其他证得阿罗汉果位的弟子们,都是亲自聆听佛陀教诲并参与经典集结的,其真实性不容置疑。
4. 鸠摩罗什法师是南北朝时期翻译佛经的名家。苻坚为了请他到中国,曾派出二十万大军,这一壮举在世界文化史上颇为罕见,彰显了中国文化的气度。
5. 鸠摩罗什在进入中国前,已在边疆地区与汉人有了多年的接触,中文基础良好。在长安期间,他的翻译工作并非一人之力,而是众人讨论、字斟句酌的结果,往往为一个字的准确表达讨论数月。
6. 唐代玄奘法师翻译佛经时,其译经院汇聚了三千位各路英才,包括出家僧侣和在家学者,共同参与。甚至将其他宗教如祆教的经典翻译成中文,并也将中国老庄之学译成梵文送往印度,遗憾的是这些译作今已不存。
总结:佛经的流传与翻译过程是严谨和多元的,不仅集合了当时最优秀的文化人才,而且经过了反复的讨论和校对。尽管如此,由于参与者的个体差异,佛经在传播中难免出现不同解读,但这并不影响其核心思想的传承。现代人应当珍视这份文化遗产,深入学习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