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唐三彩:唐代以铜铁锰等油料着色剂和铅作助溶剂,低温烧制而成,釉色光鲜富丽,种类有俑、生活器具、殉葬俑和驼、马等,以丰富多彩的变化和生动感人的形象成为唐代雕塑和工艺美术的重要类别。
2. 画品:南齐谢赫著作,古代第一部对绘画作品和作者进行品评的理论文章,提出绘画的社会功能和六法论,并对曹不兴以来的画家进行品评,提出绘画功能与政教密切相关的理论思想。
3. 吴门画派:明代中期活动于苏州,继承和发展了元代人文化的传统,重视诗书画三者的融汇,崇尚高洁而优雅的艺术风格,以绘画形式表现理想的人文精神与审美情操,体现自得其乐的精神生活,代表人物有沈周、文徵明、唐伯虎、仇英。
4. 青山绿水:以石青和石绿色为主要色相,描绘青山绿水是中国山水画的重要门类,表现手法是先施以笔墨勾画出景物的轮廓,然后添染浓重之青绿色,具有装饰意味。
5. 院体画:宋代翰林图画院及其后宫廷画家工致一路的绘画,一般指宋代翰林图画院及其后宫廷画家比较工致一路的绘画,同时也专指南宋画院的作品,或泛指非宫廷画家而效法南宋画银迟家之作。
6. 彩陶:新石器时代的重要艺术形式,在打磨光滑的橙红色陶胚上以天然的矿物质颜料进行描绘,然后入窑烧制,在橙红色的陶胚上呈现赭红、黑、白诸种颜色的美丽图案,形成的纹样与器物造型高度统一。
7. 画像石和画像砖:兼具绘画和雕塑两种功能,画像石萌发于西汉武帝时期,雕刻着不同的图画用于构筑墓室、石棺、享祠或石阀的建筑材料,画像砖是秦汉时代的一种建筑装饰构建,多用于装饰宫殿衙舍的阶基,西汉中期以后多用于墓室壁画,东汉是其鼎盛时期。
8. 莫高窟:位于河西走廊西端敦煌境内,是古代关中通往西域的咽喉,尚存492个洞窟,保存历代塑像两千四百余身,壁画4.5万平方米,成为我国一处重要的石窟寺。
9. 浙派:明初活跃于浙江地区的一个绘画流派,风格承接南宋院体画,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有戴进的《春游晚归图》,吴伟的《渔乐图》。
10. 白描:宋代李公麟所创,在白画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形成,以不着色彩完全以墨笔线描塑造形象而著称,既精密严谨又注重格法技巧,包含人文士大夫的审美情致。
11. 徐黄异体:以西蜀黄筌为代表的一派,被称为“黄家富贵”,他继承了唐代花鸟画的传统,以极细的线条勾勒,配以柔丽的赋色,线色相容几乎不见墨迹,体现精谨艳丽的富贵气象。江南的徐熙一派被称为徐家野逸,他注重落墨,用笔不拘于精勾细描,而是信笔书写,略加色彩。
12. 明式家具:明式家具继承了宋代的传统,并形成了独特的格式,采用的木材多是海外进口或南方优质木材,如花梨、紫檀、红木等硬木,色泽柔和,纹理细密,木质坚实而有弹性,制成家具后无需镶嵌金玉螺丝即呈现细腻生动的质地美,轻巧挺拔,简洁又具有木质肌理的特点。
13. 海派:19世纪中叶,上海工商业的发展活跃了这里的艺术市场,吸引了江浙一带的众多画家,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海派善于把诗书印一体的文人画传统与民间美术传统相结合,将明清大写意水墨画技艺和金石艺术中刚健雄强的审美特色,强烈鲜艳的色彩融会贯通,描写民间喜闻乐见的题材,形成雅俗共赏的风貌。
14. 历代名画记:唐代张彦远所著,是中国第一部体例完备,史论结合,内容丰富的绘画通史著作,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史论结合的著史传统,成书于大中元年,整理前人的著述并发挥自己的见解。
15. 秦汉雕塑的功能、形式与代表作品:宣扬统一功业,显示王权威严,美化陵园建筑,纪念勇士而铸造,陵墓装饰雕塑,冥器雕塑,建筑前雕塑,工艺雕塑,宫苑装饰雕塑,代表作品有《马踏匈奴》《卧马》,李冰石像,秦代兵马俑。
16. 秦代兵马俑与霍去病墓雕塑艺术风格:秦兵马俑崇尚写实,手法严谨,性格鲜明,形象生动,霍去病墓运用循石造型的艺术手法,巧妙的将圆雕、浮雕、线刻等技法融汇在一起,刻画形象恰到好处,足以表现客体特征为度,绝不做作自然主义的过度雕镂。
17. 莫高窟北朝壁画的内容及代表作品:一般位于四壁上层及顶部:飞天和天宫伎乐;下层为药叉;中层:除千佛外主要画说法。本生和因缘故事,代表作品有《鹿王本生图》《萨埵那太子本生》。
18. 顾恺之的绘画成就:东晋人,士大夫专业画家,艺术成就表现在艺术创作和理论建树,注重传神写照,善于表现人物的精神气质、性格特征和眼神描绘,体现人的精神风貌,绘画创作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女史箴图》将战国以来形成的“高古游丝描”发展到完美无缺的境地,《洛神赋图》画面中的两人物之间情思不是通过面部表情显露,而是依靠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巧妙处理表现出来的。
19. 唐代人物画家与作品:阎立本擅长故事画,取材贵族、官宦以及宫廷的历史事件,强劲的线描,深沉的设色,重视刻画面部特征,吴道子擅长宗教题材壁画,线条上渗透着强烈的情感,富有强烈的节奏感和运动感,张萱擅长人物画,题材为宫廷游宴,画面表现健康美和雍容华贵的气质,周昉擅长贵族阶级生活和宗教壁画,人物的形象准确,能通过画笔揭示人物的心理和性情。
20. 五代山水的发展:北方以荆浩,关仝为代表,荆浩着重笔法的变化,画面场面宏大,气势雄伟,关仝的写景绘形更为概括提炼,笔简气壮,景少意长,南方以董源和巨然为代表,董源创造了披麻皴和点子皴等表现技法,画面幽雅,巨然山水画笔墨秀润,山势高耸,但结构圆润,布局宏大。
21. 董源山水画的特征及其对后代的影响: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峻之笔,所画风光一派江南丘陵江湖景色,与荆浩相比更具有优美抒情的意趣,他的水墨山水,皴擦点染结合并用,创造了披麻皴和点子皴等表现技法,具有革新精神,风格平淡天真,在元明以后产生重大影响,他得平淡天真的风格特别受到北宋书法家米蒂的推崇。
22. 范宽山水画特征以及代表作品:北宋山水画巨匠,源于五代北方山水画派,画崇山峻岭往往以顶天立地的章法突出雄壮的气势,又用碎而坚实的笔墨皴出有质感的山石,被誉为“得山之骨,与山传神”,成功的刻画北方关陕地区“山峦浑厚。势状雄强”的特色,代表作有《雪景寒林图》。
23. 南宋山水画的特征及代表人物、作品:特征为靖康之变,宋室南渡,在作品风格上也产生了一定的变化,同时南宋是处于北宋向元代过度的时期,所以作品既略透北宋时期的雄沉壮伟,也同时流露出元代寄情于景的风格,代表人物有马远,继承并发展了李唐的画风,尤善于在章法上大胆取舍剪裁,描绘山之一角,水之一涯的局面,画面上留出大幅空白,以突出景观,表现空间及浓郁的诗意,代表作有《踏歌图》《寒江独钓》《水图》。
24. 宋代山水画与元代山水画相比有了哪些发展:宋代以宫廷绘画为主,院体山水画构图饱满,画面内容丰富,表现手法多样,画面雄沉壮伟,境界开阔,空间旷达,元代多以文人画为主,画风简练,用笔精炼,从构图看,画面宁静致远,没有大的起伏,山石也稀少许多,从内容到笔墨都追求士气、人文士大夫的审美情趣,使宋代精密不苟的画风得以改造,“自娱”而不屈于社会审美爱好。
25. 清初四王与四僧的不同之处:四王信奉董其昌的艺术主张,对古人的师承